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湘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18:54: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A.蓝波段 B.绿波段 C.红波段 D.近红外波段

7.根据图中信息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月份和9月份相比,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期在6月份 B.盛絮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 C.北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D.棉花随着植株增高、叶片增多、叶面积系数增大,覆盖率增大,反射率逐渐降低 8.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据此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监测的有( ) ①近海赤潮灾害 ②人口分布 ③海上石油污染 ④工业生产总值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 6.D 7.B 8.D

解析 第6题,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棉花与番茄、玉米反射率差异明显,故选D。第7题,从坐标图可知,棉花盛絮期为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北疆地区是我国产棉区之一。棉花随着植株增高,叶片增多,叶面积系数增大,覆盖率增大,反射率逐渐升高。第8题,遥感不能监测人口分布和工业总产值,故选D。 9.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植被类型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季节不同、生态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形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在遥感影像中可以表现出来。下图是不同植被反射波谱曲线比较图。

材料二 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植被分布的调查,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植被的不同____________特征,并由此区分________________。

(2)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绿光波段的可见光以及红外线反射率最高的植被分别是( ) ①桷树 ②桦树 ③松树 ④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分布的调查具有哪些方面的突出优点?

(4)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自然植被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影响这一自然带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光谱 植被类型 (2)D

(3)①监测范围大,②实时传输,③快速处理,④迅速获取信息,⑤实施动态监测等优点。 (4)垂直分异 光、热(温度)和水分随地势高低的变化发生分异。

解析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波谱特征进行分析,就可以判读地物。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分布的调查具有监测范围大,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实施动态监测等优点。 [能力提升]

读下图及材料,完成10~11题。

在卫星图像上可以判读水系的形态特征。水系的形态与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树枝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主流以锐角相交,主要分布在岩性均一、基岩较软的地区(如砂岩、页岩、黄土及海岸平原沉积岩发育的地区)。格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主流以直角相交,主要分布在垂直交叉的断裂、裂隙发育的沉积岩地区。

10.关于上述判读卫星遥感影像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判读水系形态只能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B.根据水系形态推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是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C.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拍摄的卫星影像其水系形态完全相同

D.河流和道路在卫星影像图上都是线状,无法应用直接解译标志加以判别 11.放射状水系的分布地区一般不会出现在( ) A.海岛B.火山C.孤山D.平原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判读水系形态可以运用色调、形状等直接解译标志。借助某些地物信息推断其他相关地物,这属于间接解译标志。河流在洪水期水量可能增加而导致水系形态变化。河流和道路可以通过形状及其变化等直接解译标志区分。第11题,水系呈放射状,说明中部高四周低,海岛、火山、孤山都有可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出现的机会较少,这也是一个利

用间接解译标志的例子。

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据此完成12~13题。 12.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快捷、高效的手段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13.下表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 )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① ② ③ ④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2.A 13.B

解析 第12题,本题考查3S技术和数字地球的应用。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其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在遥感的影像资料上差异明显,所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捷、高效地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现状。第13题,本题考查对土地类型利用状况的综合分析能力。安徽地形以平原为主,对其利用方式以耕地为主。安徽有一部分地区出现城市化,占据一定的平原地区,所以建设用地多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耕地面积应略小于49.6%。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二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接近尾声,全国遥感监测“一张图”工程建设也渐入正轨。工程任务于2010年1月底前基本完成,首次实现全国全覆盖遥感监测,并通过该数据库与国土资源管理相关业务数据库挂接,为实施建设用地全面监管提供基础信息平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水平,目前处于( )

耕地 57.80 40.96 30.71 20.16 林地 37.32 25.68 31.15 50.95 草地 0.76 0.16 0.37 0.56 建设用地 3.59 11.60 31.86 7.61 其他用地 0.53 21.60 5.91 20.72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3)简要说明遥感技术在监测灾害与普查资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1)东部平原地区 地质 治河 生态环境 (2)C (3)提供图像数据资料,跟踪监测、预报等。

解析 第(1)题,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东部平原地区。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人类活动虽然不能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想方设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我国通过大规模的治河(或治水)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第(2)题,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水平,目前处于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第(3)题,遥感技术监测环境与普查资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提供图像数据资料,跟踪监测、预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