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散文两篇教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3/29 6:20: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课题 备课组 15.《 散文两篇 》 语文组 课型 审核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教导处 语文组 审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 永久的生命 》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一.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2.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

1

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2.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五.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生命是什么?它是青藏高原上那辽远的天穹,它是峡谷中那激荡的长江水,它是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的绿色。生命是一次性的筷子,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徐徐升起的风筝,只能高飞岂能停滞,生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只能走下去,尽管你会摔倒…… 我们的生命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挺直生命的脊梁,把生命努力进行到底,善待生活、善待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定义吧! 六.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00字左右。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讨论: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

2.《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寓言导入 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道:“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 黄鼠狼不屑道:“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道:“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会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 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你用什么理由来支撑自己活下去?)(学生回答)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今天来聆听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 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画出表现罗素活着的理由的关键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提问: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板书] 二. 研读文本 1.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而活着的三个了理由,自然会生出“为什么”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2-4段,分别概括作者追求爱情、寻求知识、以及同情苦难的原因。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明:它给人带来狂喜,摆脱孤寂,在爱的结合中能见到天堂的缩影。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天堂的缩影”应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学生回答) 资料一:《致伊迪斯》 (2)爱情让罗素平静、安宁、心满意足。他当真心满意足了吗?接着我们来看一看,在基本满意之余,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一是渴望了解人的心灵(这是属于哪个领域的知识?——人类世界) 一是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同上——自然科学) 一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同上——社会知识) D3最后一句说“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真的不多吗? 资料:罗素一生追求知识。 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 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幻灯上的东西我们不必一一细看,单凭“百科全书”这四个字和这满页的字符,我们也能想象得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