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2013级气象学实习报告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22:00: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气象学与天气学

实习报告

院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河 海 大 学 二〇一六

一.实习过程

如果把五千年的中国气象史比作是一片深邃的星空,南京北极阁气象发展历程无疑是这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北极阁曾几度兴建古代观象台,近代又在此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立气象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气象业务科技中心一直延续设置于此,历经约1600年,传承气象文明,为中华气象发展史留下弥足珍贵,足以自豪的光彩一页。

2016年1月9日,我们来到南京北极阁气象博物馆进行了长达半天的参观学习。

首先,气象台的王高工从气象台的选址、历史等方面引入,为我们大致介绍了气象台的沿革,接着又介绍了以竺可桢为首的七位中科院院士。随后,我们从王高工口中了解到一些省内气象工作的现状:江苏省共建有13个市气象局,1500个自动气象站,平均站距10km,共有8个天气雷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最后,王高工根据气象预报“观测-收集-分析-预报-分发-服务”的工作流程,逐一向我们展示了气象工作的要领。

随后,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主展馆设于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建筑群内,分古代气象、近代气象、当代气象和现代气象科技展示厅四个展区。在景观区,设古代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群雕和中国三千年气象历史记录浮雕,展示古代气象观测仪器,如相风鸟、日晷等,凝练介绍了数千年灿烂的中华气象文明史。

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我们来到气象台的会商室,刘高工为我们简要解说了江苏业务预报一体化平台。他真知灼见地指出了当今气象预报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思考”,提出了多问为什么的要求,非常发人深省,也给我们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些启示。

以物为证,以史为脉,以微见著,通过第一天的实习,我们对气象发展的历史、现状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现今气象局的业务及科研,天气预报的发布过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可谓获益匪浅。

1月10日上午,我们来到国家基准站28238进行了参观实习。 气象站的张站长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气象站的探空设备——GPFI型自动放球系统,通过定时(一般为1时、7时、19时)释放高空气象探空气球,以固定升速(一般400m/min)感应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三要素,根据探空气球在空间的位置变化确定某一区域的风向、风速,同时氢气球携带电磁波发射器,通过探测场中的雷达收发信号,完成探空的目的。

相比于高空探测消耗品居多的特点,地面观测则更多的是一次性投入的设备。在张站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地面观测场,这里的布局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形成了南低北高的格局。观测场内的仪器大多是自动观测,为了防止误差,常设置为双套站。随后,张站长带我们依次参观了场内仪器。冻土器主要利用地下的水管测量冻土深度,由于气候原因,在北方的应用较为广泛;日照仪用于测量日照指数,仪器左右两边各开一小孔,阳光穿过小孔,照射在涂有感光剂和显影剂的日照纸上,类似于照相机底片的原理,日落后,将日照纸进行曝光,便可由纸上的迹线判断出白天的日照状况;辐射观测仪器可以对辐射进行5个全要素的观测;E601蒸发器则是通过下水管连通地面的一个百叶箱,利用超声波定位同步水位变化,从而计算蒸发量;翻斗式雨量计和称重式雨量计,以及人工测量雨量的仪器,在测量雨量中都

有不同的用途;雨滴谱通过测量雨滴的大小、形状,可以推算出降水天气现象;激光云照仪可以用于测量垂直方向上的云高,可以很好地弥补人工观测结果因人而异,偏差较大的缺点;测量云量用到的主要是红外云天仪,通过水汽含量的变化反应云量的变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闪电定位仪、能见度传感仪、雪深观测仪等自记仪器。而今,电脑采集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些自记仪器采集精度就更加有赖于传感器的发展。第二天上午在观测场的实习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对气象观测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

两天内,我们在江宁校区观测场和国家基准站28238进行了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