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历史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3 7:00: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古代埃及》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赠礼: o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南北,(尼罗河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古埃及文明: o 约公元前3500年,在尼罗河下游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o 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 o 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古埃及灭亡: o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古埃及的成就: o 天文学、数学、医学最为突出。 o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徐最突出的成就之一。(依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o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与事物形状相似) o 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促进医学的产生。 金字塔 o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每个侧面形似汉字的“金” ,所以中国人称“金字塔”。 o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和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意义)(1) 法老的统治 o 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政治、宗教) o 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意义)(2) o 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 两河流域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二、两河流域文明

1. 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2. 约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4.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还制定了阴历和发明了60进位制。 三、古巴比伦王国 1. 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2. 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

3.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4. 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5.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灭亡。 四、《汉谟拉比法典》地位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五、古巴比伦社会

1.古巴比伦三个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

2.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奴隶买卖现象。

3.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3.法典中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了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六、《汉谟拉比法典》 影响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三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发源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3、早期文明遗址:约公元前23世纪至前18世纪,出现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4、国家的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印度北部出现许多小国。

5、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达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6、文化:“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佛教艺术(如寺院、佛塔等);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其中最著名的两部)

二、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

1、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目的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 2、内容: 婆罗掌管祭祀 最高等级 门 刹帝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二等级 利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首陀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第四等级 罗 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在社会上遭到其实和凌辱。 3、特点:种姓制度各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不得通婚。

4、影响:消极作用: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它制造种族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积极影响: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护统治及社会安定。 三、佛教的创立

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3、教义: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4、发展:不拒绝低种姓人入教,信仰佛教的人数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5、传播:

北线: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