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14:45: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代谢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合成代谢产物,了解分解代谢产物的鉴定意义,熟悉一些常见的细菌生化反应 代谢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和具有很强实用性的知识,但理论课教材多数在此方面知识较为缺乏和零散,考虑到受课时限制和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在此作书面陈述。 6、细菌的分布:要点包括: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在人体的分布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细菌的大本营)、水(大肠菌群数的检测意义)、空气(空气的净化意义)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正常菌群的意义

7、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要点包括:细菌的感染类型、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构成:侵袭力、毒素 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性质的比较 8、细菌的检查方法:要点包括: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病原菌的检验程序

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方法:结晶紫初染(1分钟)-碘液煤染(1分钟)-95%乙醇脱色(适度)-沙黄复染(1分钟) 应用意义:有鉴别细菌的作用、有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

病原菌的检验程序:标本采集-直接镜检-分离培养-纯培养-生物学性状观察、细菌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等

9、消毒灭菌:要点包括:消毒、灭菌概念、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消毒剂

消毒: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传播。 灭菌: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对酒类、饮料等进行的低温消毒方法,有利保持食品的风味。联系高温瞬时法体会高温快速灭菌的原理。

高压蒸汽灭菌法:掌握其操作要点(保持蒸汽流畅、排冷空气、零磅开盖)、一般的灭菌条件、理解湿热灭菌的优点。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特点(用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主要的杀菌机理(破坏核酸);光复活(使用紫外线杀菌要避免可见光的光复活的修复作用) 消毒剂:了解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杀菌机制及其使用

10、质粒:要点包括:质粒的概念、质粒的特性、常见的质粒类型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决定一些次要性状,可转移或消除)

质粒的基本特性:小的环状DNA分子、自主复制、决定一些次要性状、可消除或转移、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常见的质粒类型:了解F质粒、R质粒等

11、转座因子:要点包括:概念、三种类型、意义

12、噬菌体:要点包括:噬菌体概念、温和噬菌体和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噬菌体的应用意义 噬菌体:感染微生物细胞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生活史中只有一个溶菌周期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生活史中有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的噬菌体。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是噬菌体分型的依据 。 噬菌体的应用意义:了解

13、基因突变的规律:自发性、不对应性、可诱发性、独立性、可遗传性、可逆性 (性状

回复而不是基因结构的恢复)

14、DNA损伤的修复:4种修复机制及其意义 15、营养缺陷型概念及其意义

16、微生物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噬菌体转变

转化:受体菌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部分供体菌的遗传性状。

17、葡萄球菌:要点包括:是常见的化脓性球菌、革兰阳性球菌、据产色素情况分三类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SPA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耐药菌较为多见(如MRSA)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要点(金黄色、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发酵甘露醇) 18、链球菌:要点包括:据溶血现象分三类链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据抗原结构分A-V共20群,致病株大多是A群、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辅助诊断链球菌感染(如风湿热)、链球菌感染易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

19、肺炎链球菌:胆汁溶菌试验阳性、菊糖发酵试验阳性(据此区别于甲型链球菌)

20、奈瑟菌属:革兰阴性双球菌,致病菌主要有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培养常采用巧克力平板

21、肠道杆菌:要点包括: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

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肠道的正常菌群、是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的检测指标、是科研上最受到重视的一种细菌。生物学特性:革兰阴性杆菌、兼性厌氧菌、易培养、代谢活跃、乳糖发酵试验阳性(产酸产气)(可区别于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鉴定意义)、IMViC试验:++--。了解致病的血清型(5种)。

志贺菌属:俗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沙门菌属:沙门菌感染的三种类型:肠热症(伤寒)、食物中毒(胃肠炎)、败血症。肠热症的二次菌血症(理解病原菌的感染情况)。肥达试验:血清学试验(试管凝集法)用沙门菌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以辅助诊断疾病。肥达试验结果的解释有助理解血清学诊断的一般原理。

22、弧菌属:霍乱弧菌(霍乱)、副溶血性弧菌 (海产品食物中毒) 23、厌氧芽孢梭菌:破伤风梭菌(破伤风)、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食物中毒等)、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24、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病原菌、抗酸性细菌、生长缓慢、罗氏培养基、油菌免疫、结核菌素试验的应用意义、联合用药

25、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布鲁菌属(动物流产、波浪热)、鼠疫耶氏菌、炭疽芽孢杆菌(炭疽病)

26、放线菌感染的特征:硫磺样颗粒、瘘管

27、支原体:支原体概念、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28、立克次体:概念、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外斐反应的诊断意义 29、衣原体:概念、独特的发育周期、和性病的关系

30、螺旋体:概念、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梅毒螺旋体(梅毒)

31、真菌的形态结构:霉菌、酵母的概念;菌丝的三种类型(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生殖菌丝)

32、真菌的培养:沙保培养基、22-28℃培养温度

33、真菌的菌落类型:酵母型、类酵母型、霉菌型(菌落) 34、真菌的繁殖方式:孢子繁殖、菌丝断裂繁殖 35、病原性真菌:皮肤癣菌(嗜角质蛋白特性)、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新型隐球菌(深部感染)

36、病毒的概念(非细胞型微生物)和主要特点(极小、结构简单、细胞内寄生) 37、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

38、病毒的对称类型:螺旋对称型、20面体对称型、复合对称型 39、病毒的增殖过程:(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40、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41、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干扰素-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 42、病毒的致病机理:对细胞的作用、对免疫的作用

43、病毒培养的三种方法: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

44、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变异和流感流行的关系(抗原漂移、抗原转换)

45、麻疹病毒: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6个月-五岁、飞沫传播、临床症状: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koplic斑)、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46、副流感病毒(轻型流感样症状)、腮腺炎病毒(腮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婴幼儿肺炎)、风疹病毒(风疹、新生儿先天性畸形)、腺病毒(流行性角膜结膜炎)、鼻病毒(50%以上普通感冒)、冠状病毒(10-30%普通感冒)、呼肠病毒(轻度上呼吸道感染) 47、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48、乙型肝炎病毒(HBV):(3. 5亿无症状携带者,我国10%)

49、乙型肝炎患者主要的血清标志物有哪些,并说明其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意义:HbsAg:已感染乙肝病毒

HbeAg: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强感染性指标 抗-HBc: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抗-Hbe:恢复的标志,病毒停止复制,传染性减弱

抗-HBs:已感染过乙肝病毒,或接种疫苗后获得免疫力

50、HIV的致病机理:HIV通过损害CD4+T淋巴细胞以及影响其它免疫细胞功能导致免疫功能缺陷,在此基础上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淋巴系统的肿瘤。

51、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以海绵状脑病(TSE)为特征的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如搔痒病、疯牛病、库鲁病、克-雅病、新克雅病 52、抗生素概念: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用化学、生物化学方法衍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研究开发新抗生素的工作步骤: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筛选、早期鉴别、分离精制、临床前试验研究、临床试验

54、抗生素发酵的一般流程: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 55、次级代谢产物的特点:(1)对微生物自身的生长、繁殖无显著功能(2)与初级代谢紧密相连(3)在一定条件下能大量合成 56、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节与控制要点:(1)受产生菌生长速率的调节(2)受分解代谢物调节(3)需要合适的初级代谢基础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的合成、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 抗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1)自发突变加药物选择(2)抗药性基因的转移

抗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1、)产生钝化酶(2)药物作用靶位改变(3)细胞对药物的透性改变

60、抗药性的控制措施:(1)合理用药(2)新药开发(3)抗药机制研究

61、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学测定法:管碟法(二剂量法):计算公式、影响因素

62、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氨基酸发酵的代谢调控、酶及酶抑制剂的生产意义、甾体转化的意义、微生态制剂等

63、药物生产中的微生物来源:空气、水、人体、土壤、原料和包装、厂房和制药设备 64、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65、防止微生物污染药物的措施:(1)加强药品生产管理(2)进行微生物学检验(3)使用合适的防腐剂

66、测定药物MIC、MBC的方法:(1)连续稀释法(2)琼脂扩散法 67、常用的活菌计数法:(1)平板计数法(2)滤膜过滤法 68、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1)试验菌(2)培养基(3)抗菌药物(4)对照试验 69、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无菌检查、细菌总数和霉菌总数检查、控制菌检查等

五、微生物学基本技能要点

1、显微镜油境镜头的使用要点:

(1)低倍镜对光(2)聚光器上调(3)将油镜头降至最低(4)用粗调缓缓上调镜头至有物像一闪(5)用微调调至物象清晰 2、革兰染色方法和应用意义: 染色方法:结晶紫初染1分钟后细流水冲洗-碘液媒染1分钟后细流水冲洗-95%酒精脱色(滴加酒精1-2次、脱色时间15-30秒)-沙黄复染1分钟后细流水冲洗,甩干。 应用意义:(1)细菌分类鉴定方面的意义:根据染色结果可将细菌分成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两大类。(2)指导临床用药方面的意义: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3、标本片的制作过程:涂片(在玻片上将细菌标本均匀涂布成1平方厘米的薄层)-干燥(做到涂片上水迹完全消失)- 固定(缓缓通过火焰3次)-染色(采用相应染色方法)

4、观察细菌典型形态的方法:根据对细菌的不规则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选择对数生长期的菌体进行观察。这样当拿到细菌标本后,通常一方面直接镜检,另一方面将标本中的细菌培养至对数生长状态后再镜检。

5、细菌接种的无菌操作技术:接种环的握持方法、烧灼接种环的方法、试管的握持方法、火焰保护下接种的注意事项

6、培养基制备过程:称量-溶解-过滤-调节酸碱度-分装-高压蒸汽灭菌 7、细菌的接种培养方法及其主要用途:

(1)平板划线的方法:分区划线法。主要用于分离细菌(2)斜面接种法:由下至上涂布。主要用于菌种的扩大培养、传代培养。(3)液体接种法:将粘有菌接种环在培养基内的试管壁研磨,以使细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生长现象等研究。(4)半固体穿刺接种法:将粘有细菌的接种针穿刺与培养基中。主要用于观察细菌有无动力。 8、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

平板划线(观察及描述菌落的形态)、斜面接种(观察细菌的菌苔)、液体接种(观察均匀混浊生长现象、菌膜生长现象)、半固体接种(观察细菌有无动力)

9、细菌的生化反应(糖发酵、IMViC、硫化氢、尿素酶)的原理、方法以及结果判断(理解其在细菌鉴定方面的意义)

10、高压灭菌锅灭菌方法的操作要点:蒸汽要流畅、排尽冷空气、零磅开盖

11、紫外线灭菌的机理和特点:灭菌机理:主要是破坏细菌的核酸。作用特点:穿透力低,主要用于物体表面以及无菌室空气的消毒。

12、链霉菌菌落观察:菌落特点:小、致密、表面干躁、灰色孢子 13、酵母菌菌落观察:菌落特点:大、厚、表面湿润、乳白色 14、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ELISA):包被抗体-加待检血清-加酶标抗体-加底物-比色法判断结果

15、病毒培养的3种方法: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 16、药物体外抗菌试验: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试验):(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37℃12-16小时普通肉汤琼脂斜面培养物(2)培养基:MH(肉汤)、MHA(肉汤琼脂)(3)方法:斜面培养物-接种MH-过夜(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涂布于MHA-加抗生素滤纸片-37℃培养24小时-测量抑菌圈直径-对照表15-1判断药敏试验结果 17、抗生素效价二剂量测定法计算公式: (UH+UL)-(SH+SL) H lgθ=----------------- * lg---

(SH+UH)-(SL+UL) L

18、细菌总数测定方法:试液稀释-取两个合适稀释度试液1ml-平板-加15ml培养基-摇均-平板倒置37℃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报告结果 19、霉菌总数测定、无菌检查、热原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