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42: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做好检查总结

二、形象感染法——感染法 含义:获得认知和情感

特点:形象、具体、直接、真实

主要方式:参观(调查、访问)法 示范法、陶冶法 (一)参观(调查、访问)法 含义

特点:直观性强、感染力说服力大 操作要求:

1.做好准备计划

2.做好参观过程的组织指导 3.组织总结反思

(二)示范法——榜样示范法

特点:形象、直观;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 榜样示范的类型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 2.树立和宣传榜样实事求是 3.要开展必要的活动

(三)陶冶法

特 点: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易于共鸣 操作要求:

选择和加工环境因素,创设教育环境 陶冶的方式:

1.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 2.环境熏陶

3. 文艺熏陶 三、实际训练法

主要方式: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 (一)常规训练法

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优点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规范 2.难度要适当 3.引导监督

(二)活动锻炼法

优点:知行结合、言行一致

提高活动能力和自我品德教育能力 活动形式及其意义 操作要求:

明确目的、加强组织、任务适中

四、品德评价法—评价法

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一种辅助方法 具体形式:

奖励法、惩罚法 评比法、操行评定法

(一)奖励法

对群体和个体 赞许、表扬和奖赏

优点:愉快体验,强化发展动机 要求:

实事求是、公正合理、适度 (二)惩罚法 批评和处分

优点:不愉快体验、促进反思、改变行为 要求:

1.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要和说理教育紧密结合 2.公正合理,符合实际 3.得到舆论支持 4.运用教育机智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1 页 共 19 页

(三)评比法

优点:营造竞争气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坚持民主过程 注重比较、及时表彰 (四)操行评定

对学生的品德的全面评定

要求: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理解: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 4.教师个人因素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2-8分

重要程度: ★ ★

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 1.教学提供科学文化基础和能力基础 2.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 3.教学是基本手段(地位) 二、各科教学的德育作用

德育课程:专门性、特殊作用 人文社会课程

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师的榜样作用

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活动 2.学风建设 3.文体活动 4.团组织活动 (二)共青团活动的作用 寓教于乐 二、少先队组织活动 (一)少先队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

2.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文体活动 4.假日活动 (二)活动形式

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 三、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的特点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 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1.科技活动

2.文艺活动 3.体育活动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最普遍 2.小组活动——最基本 3.个人活动

第三节 中小学常德育方法的选择

第十章 德育组织形式

第一节 各科教学

第二节 团队、学生会活动

第三节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2 页 共 19 页

三、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

2.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4.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与乐) 5.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作用:技能、精神、经验 原则: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下乡)

一、校会——集体教育 二、周会和晨会

集体教育、主题班会、个别教育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论述 分值分布:3-12分

重要程度: ★ ★ ★

一、学生群体的概念

集体、学生群体和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组建、形成初期、中期、后期

三、班集的德育作用和班级德育的任务 (一)班集体的德育作用

1.班集体是重要的德育力量和手段 奋斗目标、社会关系、纪律舆论 2.基本环境和条件

3.集体生活和与人交往的场所 4.品德比较的基础 (二)班级德育的任务

1.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集体 2.实现德育目标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第四节 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节 校会、周会和晨会

第六节 班主任工作

第十一章 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

第一节 学生集体的意义和班级的德育的任务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对象和内容 群体和个体

(二)方法阶段和要求

三个阶段:调查了解、分析研究、提出措施 要求:全面经常、客观深入、发展性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步骤) (一)提出共同奋斗目标 统一意志行动 (二)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班风的概念 (四)建立严格的班级集体纪律 (五)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一)根据学生类型特点——因材施教 (二)优等生和中等生

优等生:一分为二、严格要求、自我认知

第二节 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3 页 共 19 页

(三)后进生转化

三个阶段:醒悟、转变、自新 要求:1.关爱后进生

2.了解成因、针对性施教 3.培养学习兴趣 4.持之以恒

(四)学生操行评定 (五)计划和总结

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第三节 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安排、全面负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为主、全面安排活动 二、 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全班:全部学生、班集体 照顾个别:班级特点

学生个体特点 三、善始善终、循序渐进——阶段特点 起始班、中段、毕业班 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班级内

班级和学校社会

第十二章 品德修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分值分布:3-14分

重要程度: ★ ★ ★

第一节 品德修养的涵义和作用

一、品德修养的概念

品德修养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到达的一定品德水平。 内容: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修养

品德修养发展水平

二、品德修养和德育的关系

1.共性:教育现象、目标内容、过程同步 2.区别:主导者不同

主要矛盾不同

活动形式和方式不同

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生和所有人) 活动实体和方法不同 3.联系:

德育是品德修养的前提 德育过程依赖品德修养

三、品德修养的作用(所有人) (一)社会生活需要 (二)社会建设的要求

建设精神文明、反对和抵制非无思想 (三)实现教育目的——德才兼备 (四)健康成长和个体精神需要

四、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自我意识和品德修养能力提高 (四)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

第二节 品德修养的条件和标准

一、品德修养的条件

(一)社会条件

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社会精神文化

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德育 (二)主观条件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4 页 共 19 页

1.自我品德评价能力 2.品德修养自觉性 二、品德修养的标准 1.社会阶级性质

社会价值(历史唯物) 2.程度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品德 追求共产主义品德

(一)产生品德动机——首要 (二)自我认识和评价 (三)制定目标和计划 (四)进行自我品德激励 (五)行为实践和控制 二、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 自觉性——个人主动自觉进行

内省性——对规则的认同和主动接纳 涵育性——自我教育性 实践性——通过实践检验

第三节 品德修养的过程与特点

一、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计划

返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权利 二、激发 愿望

三、帮助 正确评价自己 四、启发 制定计划

五、引导 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六、帮助 克服障碍 七、教育 形成习惯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 ★

第四节 学生品德修养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

第十三章 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

一、检测和评定的概念

检测——对品德的系统测量、考察、了解 评定——结果的价值判断;好和坏 检测——分析——评定

二、品德检测与评定的困难和可能性 (一)困难性: 动机难测

行为难推测动机 动机和行为不一致 技术困难 (二)可能性

可测性、观念行为相关性 共同性、技术可能性 三、测评的作用

诊断作用(首要目的和作用) 强化作用 调控作用 教育作用

第一节 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涵义和作用

第二节 检测与评定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四、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 五、定性定量结合的原则 三、评价的类型和方式

1..绝对评定—目标参考性检测(到达度、达标) 2.相对评定—常模参考性测定(比较、选拔)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5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