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0:48: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案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准确地翻译课文。 2.学习合理安排顺序,学习生动的叙述。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4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两遍。对照注释梳理课文。 2.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 代 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体例为 体。 3.注音: 昳( )丽 朝( )服衣冠( ) 窥( )镜 期( )年 朝( )于齐 间( )进 4.对文中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些了解,谈谈你对他们的初步印象: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5.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而形貌昳丽 ( )(3)朝服衣冠 (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5)徐公何能及君也 (6)自以为不如 ( )(7) 批注与记录 1

暮寝而思之 ( )(8)吾妻之美我者( )(9)私我也 ( )(1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1)今齐地方千里( )(12)王之蔽甚矣 ( )(1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4)能谤讥于市朝( )(15)闻寡人之耳者( ) 6.我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正面例子: 我国历史上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 7.我的疑问: 二、课堂助学 (一)导入: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三)学习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读课文第1节,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难点小组讨论。 3.思考并讨论: (1)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邹忌修人尺有余,而形貌映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2)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请问朗读时应分别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这是热情地赞扬,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畏怯的拘谨之意,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 (3)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提问:邹忌与徐公怎样比美?结果怎样? 2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自己受蒙蔽国君不易听直言 (5)邹忌从这件事情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邹忌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从自己受蒙蔽,进一步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这一推断入情入理,表现了邹忌的明智、精细的性格特点。 (6)小结本段: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 三、课堂巩固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接受 )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仔细、详细) ③形貌昳丽( 光艳美丽 ) ④何能及君也( 比得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案: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四、课后作业 1.整理学案第一课时。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课堂助学 (一)研读课文第2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