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建设村:好日子是建设出来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0:03: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凉山州冕宁县建设村:好日子是建设出来的

站在108国道上,远眺建设村,只见远山如黛,果木成林,一排排红瓦白墙的小别墅掩映其中。走进村里,现代而雅致的小洋楼,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宽阔的文化广场,瓜果飘香的田地,令人仿佛置身于画册中。一幅“林中有水,水中有林,人在林中,林在水中”的生态田园新农村美丽画卷。 过去,这里流传着一句话:“前面荒滩,后面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如今,在冕宁县提起建设村,没有人会不知道,“这个村啊,有钱得很。”人们的话语里充满着羡慕和赞扬,多少人以居住在这里为荣,多少女孩等待着这里的男子来迎娶自己。 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位于县城东南部5公里,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483户、1804人,耕地面积2130亩。十多年前的建设村,生产结构单一,村民生活水平低下;村民文化生活单一,赌博成风,是有名的“穷窝”、“闹事窝”。 近年来,为改变“穷、脏、乱”的落后现状,建设村以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建设为契机,以州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依托,逐步实现了村民变富、村庄更美、村风变好的总体目标。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村”,“全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一个民居建设特色鲜明、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

主的新农村综合体——“安宁河源头明星村”正逐步崛起,引领带动全县新村建设全面快速推进。 建设村只有2130亩耕地面积,人均耕地1.1亩,真正高产田人均只有0.4亩左右,其余大多是坡地。如果仅靠在这点薄地上耕作吃饭,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如何把村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变路子,找到新的途径,是致富的关键。 日子再也不能这样过,但应该怎么着手?精明能干且早也富起来的村支书金洪元一直在苦苦思考,在心中有个大致方案后,2010年初,他率领村支委一班人到广东和江苏等地考察。一周后,回到村里,村支部做出了一项改变建设村命运的决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内进行土地流转、产业流转和资金流转。 2010年3月,农旺合作社成立,下辖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投资专业合作社。4月,全村200多农户签字按手印,同意把承包地交给合作社进行整理流转、集中使用。土地的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利益为基础,由合作社牵头,引导村民将土地量化入股,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作社按每亩1000元的保底收入集中了1200亩地,与农户签订10年合同。根据市场和合作社经营情况,保底收入将逐年增加。 目前投资240万元建成的120亩蔬菜大棚喜获丰收,并已建成水果基地1800亩。其中樱桃600亩,优质桃800亩,优质杏60亩,优质梨60亩,

矮化优质核桃280亩,村民自己到合作社务工也有收入,较以前种粮食收入翻了三倍以上。 “以前专门种粮食,大春和小春两季收入每亩也就是1500元,流转后,村委会付承包费每亩2000元,空余的时间我们还可以打工。”村民们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地不种地都赚钱,这让他们十分开心。 肥沃、耕种便利的土地,由有经验和有能力的人们耕种着,不仅凸显了效益,还解放了大部分的劳动力,让他们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我家的2亩田分散在12个地方,打谷子的时候,几乎一天都在背打谷机。”金开建是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提起合作社带来的好处,他就欢喜得合不拢嘴。现在,他流转回来的土地,都集中在新建的小洋楼周围,种满了茄子。摆脱了土地的制约,金开建有了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现在,他已经是年薪10万元的高级“蓝领”。 二组村民朱万红不愿再种地,把2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领了2000元,一家4口到成都打工。和朱万红一样的村民有20多户,而另一批农户却希望拥有更多的土地。 “我从合作社租了4亩地,支付给合作社3000元。”李平华平时爱钻研农技知识,利用租来的地,去年搞大棚黑番茄,卖到8元1斤,比普通番茄贵3倍,赚了4万多元。 利用合作社的流转土地,统一按村里的规划布局产业,去年建设村有70多户农民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大幅增收。“比流转前,平均每亩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