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5:21: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P3页)
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P12页) 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P16页) 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P4—P5页) 答:(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P14页)
答:(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它不仅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u,而且也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和保存文化的功能。(3)文化影响语言得发展。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四、分析题:请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分析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P10—P11页) 答: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现代汉语的方言一般有七区:(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区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2)吴方言:也叫做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3)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按是否保留浊生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4)赣方言:也称为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6)闽方言: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闽北话、闽东话、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7)粤语:也称为广东话,一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粤方言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由统治阶段或是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它 是一种社会意识,比较抽象,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构成。
2、吉礼:是祭祀之礼,即对天地、日月星辰、祖先等进行祭祀的典礼。分天神、地祀 、人鬼三门,共计12项,其内容很繁杂。
3、嘉礼:是用来联络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也是五礼中内容最为庞杂。主要包 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4、三论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与《大智度论》,合称“四论”属于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
5、律学:戒律是约束佛徒行为和规范僧团生活的纪律。 二、简答题
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P42页) 答: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1)、《周礼》的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官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全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六篇。由于周代礼节比较繁缛,所以《周礼》中将其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2)、《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现在流传的《仪礼》是东汉郑玄合并汉高堂生所传和孔宅壁中所藏得本子而成的。(3)、《礼记》是对《礼记》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P84页) 答:(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
(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P96页)
答:(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 是全真教的掌门人。(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 、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
的《大金玄都宝藏》。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市第一次也是仅有的 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P96--P97页)
答:蒙古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连年战争给民众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寻找急需精神寄 托,奠定了全真教发展的群众基础;丘处机的胆识卓见;全真教中的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 。丘处机死后,其弟子尹志平接替他成为全真教第六代掌门人。尹志平利用全真教的社会 威望曾经为蒙古统治者安抚抗蒙移民,为巩固元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元世祖统 一了南方,全真教也开始向南方传播,南方的金丹派南宗,由于组织松散、力量弱小,便 逐渐归并于全真教,约在元惠宗(1333----1371-0在位)时,丹鼎派南、北二宗正式合二 为一,合并后的全真教实力更加强大。
2、中国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P100--P101页)
答:伊斯兰教始创与公元七世纪,大约在七世纪中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
唐朝时,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吸引了各国商人来华贸易,其中,以阿拉伯、波斯和中亚国家的人为最多,这些居住在长安和沿海商业城市的人被称为“番客”。后来,这些侨居的“番客”有许多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人口增多,形成所谓的“土生番客”,他们世代居住在固定的区域,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据说, 唐代的长安就已经出现了清真寺。五代、北宋之际,新疆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逐渐改宗 伊斯兰教。唐宋两朝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
元朝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横跨欧亚大洲的蒙古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来自欧洲、西亚、中亚等地穆斯林大量涌入中国大陆,加速了 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在元代,伊斯兰教也称为“清教”或者“真教”。而把伊斯兰教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名族称为“回回”。
明末清初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成熟时期。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扶持伊斯兰教,同时也实行名族同化政策。此时,“回回”一词专用于称呼穆斯林,而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或“回教”。这样,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名族------回族。 四、分析题
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P94页)
答: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是 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徽宗以道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葆真观、上清宝箓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观道职。下诏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道士。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公元1113年,编修《万寿道藏》5481卷,将全藏刊版刷印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多见于墓室、祠堂,也有的刻于石 碑、石阙、门楣、棺樽等处。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3、吴门四家:画史上的“吴门画派”概念是明代后期董其昌明确指出的,其核心人物沈周、文征明,都是江苏吴县(又称吴门)人,故称此派为“吴门派”。属于这一画派的主要人物还有唐寅、仇英。这四人合称“吴门四家”,又被称为“名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