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部分留守学生思想教育低效性心理学分析与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15:25: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部分留守学生思想教育低效性心理学分析与对策

作者:袁名泽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01期

摘要:农村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部分留守学生思想教育低效性最终根源于隔代教育所固有的不完美性以及教育者心理知识的缺乏;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脱节;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滞后;错过人生思想教育中的几个关键阶段。为了提高部分留守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标准,家长和学校分析留守学生心理、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抓住几个关键阶段进行教育必不可少。

关键词:农村部分留守学生; 思想教育低效性; 心理学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091-04

一、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社会问题概述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造成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等生产、生活软硬设施差距扩大。为了获得高于单纯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的收入或分享城市中较好的生产、生活设施,大批农民不断涌入城市,产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在这一人口转移过程中,转移人口由于受到经济实力、城市就业、教育压力、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把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学生应运而生。尽管目前所公布的数字在学术界还有激烈的争论,当前公布的数字有1000万、6755万、7000万、1.3亿,并无统一的认识。但不管怎么说,其规模之大,确实令人咋舌。由于多种方面的原因,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教育效果、思想状况不尽人意。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70%以上,并出现低龄化,手段成人化,犯罪性质严重化的趋势,十四、五岁的初中毕业生,犯罪率大幅度上升。他们的年龄平均在7~18岁之间,而留守学生又是其中的主体,2004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大多数在农村;大多数为未成年人[1]。农村的社会治安令人忧虑,尤其是城乡结合处更为明显,这给农村的社会治安、义务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有人认为,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与学校教育的滑坡有关,因为尽管留守学生不和其父母生活在一起,但还是得到了相关亲戚的关心与照顾;还有些人认为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与社会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气、文化生活环境的滑坡有关,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当前电视、网络、周边环境中的色情、暴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想法不无道理,但均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因为,解决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的低效性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认清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应用相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共同对广大留守学生包括幼儿园学生、义务教育学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采取有效的教育与预防措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就此问题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一个浅显的分析,以飨同仁。

二、部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性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1.儿童发展环境的理论之争

人的一生发展包含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虽然影响这两者发展的主要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总的来说,这两种发展都受到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决定人的身体成长、认知与智能发展速度。社会环境对人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方式决定孩子身体成长的快慢、性格种类、情感类型与情绪控制能力的强弱,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教育决定孩子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各种社会能力与思想道德品质。对“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的问题,长期以来哲学家和教育家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从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天性观”与亚里斯多德的“教养论”之争,到20世纪结构主义强调遗传、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作用,再到20世纪末的皮亚杰和萨米诺夫主张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相互影响,并且人的发展结果取决于两者的结合方式。目前人们普遍认同和实践皮亚杰和萨米诺夫的主张。 2.儿童社会发展的内涵及现状的理性分析

人的社会发展表现为亲情关系、道德判断与人格发展等几个方面。在亲情关系中,碗柜理论认为母亲对孩子的冷暖饿饱给予及时的帮助就会使孩子产生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有很多父母亲由于其自身受过艰苦生活的折磨,就不愿其子女再过着像他们那样的艰苦生活,对其子女的生活给予过多的关怀与帮助,想借此建立其与子女的浓密的亲情关系,导致严重缺乏艰苦教育和坚强意志的培养,以致于孩子们长大以后贪图享受,严重缺乏奋起精神和坚强不屈的顽强意志,尤其是那些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这种情况表现特别明显。但哈罗的机械与布的猴妈妈实验认为:孩子的依恋行为开始于婴儿期,一直延续到儿童早期(3-6岁)。主要表现为婴儿通过吸吮、拥抱、抚摩、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与看护者或父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对儿童以后的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由于父母亲是婴儿的最先看护者,所以父母亲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留守学生当中,普遍缺乏通过吸吮、拥抱、抚摩、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与父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的母爱现象,“三缺儿童”相当普遍, “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2]。这样的学生从小就缺乏亲情、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能力的培养,以致于在后来的思想教育中效果明显下降,这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留守学生犯罪率在刑事犯罪中占很大比例的主要原因。安渥斯认为依赖关系可分为安全型、逃避型、矛盾型三种。这三种类型的形成既决定于母亲对待婴儿的方式,也受到婴儿自身人格的影响。在婴儿生命的第一年尤其是6个月到一岁之间,对形成依恋关系最为重要。此时如能得到较好的照料时,他们便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反之他们就可能逃避母亲,并在以后出现情绪和社会性问题。中国留守学生 “上小学是奶奶抚养,上初中是姨家抚养,只有到银行领取父母寄来的学费、生活费时,才能感到父母的存在”[3]。这种状况尤其令人担心。更进一步讲,现在有些儿童即使有母亲的抚养,但现在由于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乳喂养日益匮乏现象相当严重,也导致母子之间的亲情淡化,也出现孩子讨厌、逃避父母亲的现象,出现孩子性格孤僻和遗弃老人等社会问题,以上性格特质一旦出现,就非学校和社会教育所能轻易改变,所以留守学生那种缺乏母爱的亲情教育为学校的思想教育低效性埋下了深层次的祸根。 3.道德发展分期理论及启示

道德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发展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很多心理学家对人的道德发展进行过深刻的研究,据心理学家分析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深受到4岁以前所形成的性格、语言能力的影响,但总的来说,10岁到20岁之间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将道德发展分为道德他律期和道德自律期,这两个时期与认知发展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即婴儿和整个儿童阶段基本符合。在道德他律期,也就是柯尔伯格道德推理阶段理论中的习俗前道德时期,儿童先是处于绝对服从阶段,相信父母是绝对权威、不可违抗的,再到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以被满足的需要来评价行为的相对功利阶段。此时非常需要父母良好的道德指导,如果做到这一点,就会对未来的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中只有极少数得到父母这种良好的道德约束,因而产生思想道德教育低效性的后果。在道德自律期则认为道德规则没有绝对不变的永恒,开始具有反抗精神。也就是柯尔伯格道德推理阶段理论的习俗道德阶段,它认为:10-13岁的儿童则自觉的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由寻求认可发展到服从规则以取悦于他人或维持秩序。到了13岁以后,则开始处于以理性方式树立自己的法制和价值观念[4]。此时如果家庭、学校、社会能给予他们良好的道德标准,就会形成一辈子中稳定不变的、良好的道德特质,这当然是我们社会和个人所希望的。但在留守儿童当中又有几人能得到如此的道德熏陶?父母亲以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生活能自理了,能判断好坏了,只要给他们钱就万事大吉,因而忽视对其子女的道德培养。尽管目前我国各个学校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由于受教学内容滞后或与现实社会脱节、不良教学方法或教学态度的影响,再加上目前我国社会风气确实存在滑坡的现象、国家对网络控制管理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低效性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两性期。前三期具有对父亲或母亲的依恋情结,后两期是人的道德形成的关键阶段。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