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6:24: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破伤风杆菌 C.肉毒梭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肠炎沙门菌 16.抗毒素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 毒性作用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E.B+C 17.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
A.破伤风梭菌 B.伤寒沙门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19.带菌者是指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 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 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 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 21.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溶菌酶 C.抗生素 D.乙型溶素 E.白细胞素 22.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E.抗体与 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23.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为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 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 24.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 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25.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
A.抗肿瘤作用 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C.合成维生素 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 E.刺激补体合成
26.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 ) A.毒血症;B.脓毒血症;C.病毒血症;D.败血症;E.菌血症
四.问答题
1.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2. 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 试述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4.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 感染(infection) :细菌侵入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2.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3.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4.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5.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在引起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为带菌者。
6.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7.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8.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在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9.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10.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1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12.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s): 有些细菌可在人体皮肤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当条件改变时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 13.致病菌:能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此性能叫细菌的致病性。 14.细菌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15.侵袭力: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医院内源性感染:指来自自身的病原菌所导致的感染。病原菌一般都是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是以隐性状态居留的病原菌。产生的条件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7.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是指病人遭受医院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包括从病人或带菌者到病人或医护人员、健康人,也可从医护人员的直接感染。
19.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院诊断护理实施中由于操作污染、治疗不当引起的感染。 20.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种系进化和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有遗传性,生来就有,故又称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二.填空题
1.数量和途径。 2.毒素和侵袭力
3.荚膜,菌毛等粘附因子和侵袭性酶。 4.革兰阴性菌,脂多糖。 5.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 6.脂质A, 特异性多糖. 7.外毒素,抗毒素。 8.蛋白质,类毒素.
9.神经毒素,细胞毒素. 10.外毒素或类毒素. 11.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12.完全吞噬,与不完全吞噬。
13.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14.肉毒毒素。
15.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16.菌毛,膜磷壁酸. 17.荚膜.
18.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 19.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20.体表和腔道.
21.交叉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三.单选题答案
1.C 2.D 3.D 4.B 5.C 6.E 7.E 8.D 9.A 10.B 11.C 12.B 13.D 14.C 15.B 16.B 17.C 18.B 19.D 20.C 21.C 22.E 23.D 24.A 25.E 26.D 四.问答题 1. 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其次,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DIC)。 (2)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①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②侵袭性酶: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2. 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 别 来源 存在部位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毒性作用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释放出 脂多糖
160℃,2-4小时才被破坏
较弱,各种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
从活菌分泌出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蛋白质
60-80℃,0.5小时被破坏
强,各种细菌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器
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官有选择性的毒害作用,引起特殊临床症状
3.试述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患艾滋病,由于免疫缺陷导致各种原虫、真菌、细菌、病毒引起的机会感染明显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或手术后、器官移植、化疗、放疗、烧伤等均可造成机会感染。
(1) 寄居部位部位改变:如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定居部位由肠道至泌尿道,引起感
染。
(2)菌群失调: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4.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1)热原质:由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进入机体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菌体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加热180℃4小时,250℃或650℃1分钟才使热原质失去作用。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法。生物制品或注射制品必须使用无热原质水制备。
(2)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是类肢A,当菌体死亡后才释放出来。可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反应和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特异性强的特点。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作用不一。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和肠毒素。
(4)酶: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类物质。如透明质酸酶,是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能分解透明质酸,促进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物质。
(5)色素: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细菌的色素分为:水溶性色素,能溶于水、弥漫至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绿脓色素;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仅保持在菌落内使菌落呈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色素。
(6)抗生素:有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细菌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多由防线菌和真菌产生。
(7)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物质。其抗菌范围窄,在细菌分型及流行病调查上具有一定意义。
第2章 细菌生理 第7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 6.菌落
二. 填空题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择、 、 有直接关系. 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 。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的 和 。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次 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有 、 和 。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于 培养基或 培养基。
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 、 和 三大类。
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 和 。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 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D.脑脊髓膜炎 E.百日咳 7.一般需经3~4周培养才能见到有细菌生长的细菌是
A.结核分枝杆菌; B.淋病奈氏菌; C.空肠弯曲菌; D.炭疽杆菌; E.军团菌 8.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要严格消毒后采集 C.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 E.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9.关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时错误的是 A. 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接触过相应的病原体; B.单次试验阳性不能完全证明新近感染; C. 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D. 试验阳性即有诊断意义 E.双份血清标本,后者抗体效价比前者高四倍或四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10.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一项是( )
A.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 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C.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立即保持低温和干燥. 四.问答题
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2.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
3.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 4.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一、名词解释答案 1. 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