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技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6:18: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验一 K型热电偶测温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K型热电偶的特性与应用。 二、实验仪器

智能调节仪、PT100、K型热电偶、温度源、差动放大器,电压放大器、直流电压表 三、实验原理

热电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热电偶是一种使用最多的温度传感器,它的原理是基于1821年发现的塞贝克效应,即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或B组成一个回路,其两端相互连接,只要两节点处的温度不同,一端温度为T,另一端温度为T0,则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见图32-1(a),即回路中存在电动势,该电动势被称为热电势。

图32-1(a) 图32-1(b)

两种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的组合被称为热电偶。

当回路断开时,在断开处a,b之间便有一电动势ET,其极性和量值与回路中的热电势一致,见图32-1(b),并规定在冷端,当电流由A流向B时,称A为正极,B为负极。实验表明,当ET较小时,热电势ET与温度差(T-T0)成正比,即

ET=SAB(T-T0) (32-1)

SAB为塞贝克系数,又称为热电势率,它是热电偶的最重要的特征量,其符号和大小取决于热电极材料的相对特性。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1)均质导体定律

由一种均质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不论导体的截面积和长度如何,也不论各处的温度分布如何,都不能产生热电势。 (2)中间导体定律

用两种金属导体A,B组成热电偶测量时,在测温回路中必须通过连接导线接入仪表测量温差电势EAB(T,T0),而这些导体材料和热电偶导体A,B的材料往往并不相同。在这种引入了中间导体的情况下,回路中的温差电势是否发生变化呢?热电偶中间导体定律指出:在热电偶回路中,只要中间导体C两端温度相同,那么接入中间导体C对热电偶回路总热电势EAB(T,T0)没有影响。

(3)中间温度定律

如图32-2所示,热电偶的两个结点温度为T1,T2时,热电势为EAB(T1,T2);两结点温度

1

为T2,T3时,热电势为EAB(T2,T3),那么当两结点温度为T1,T3时的热电势则为

EAB(T1,T2)+ EAB(T2,T3)=EAB(T1,T3) (32-2) 式(2)就是中间温度定律的表达式。譬如:T1=100℃,T2=40℃,T3=0℃,则

EAB(100,40)+EAB(40,0)=EAB(100,0) (32-3)

图32-2 中间定律示意图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重复实验Pt100温度控制实验,将温度控制在500C,在另一个温度传感器插孔中插入K型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2.按图32-3接接好“差动放大器”和“电压放大器”,将“电压放大器”的输出接至直流电压表。

3.打开直流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短接,将两个增益电位器都调到中间位 置,调节调零电位器使直流电压表200mV档显示为零。

4.将K型热电偶接至底面板“温度传感器”的“热电偶”处。热端(红色)接a,冷端(绿色)接b。

5.拿掉短路线,按图32-3接线,并将“温度传感器”的“热电偶”接入电路,记下电压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值。

图32-3 热电偶测温接线图

6.改变温度源的温度每隔50C,记下输出值U。直到温度升至1200C为止。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32-1。 T(℃) U(V) 表32-1 五、实验报告

1. 根据表32-1的实验数据,作出U-T曲线,分析K型热电偶的温度特性曲线,计算其非线性误差。

2

实验二 金属箔式应变片——半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 二、实验仪器

双杆式悬臂梁应变传感器、托盘、砝码、数显电压表、±5V电源、差动放大器、电压放大器、万用表(自备) 三、实验原理

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

?R?k?? (1-1) R式中

?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 Rk为应变灵敏系数;

???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l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组件。如图1-1所示,将四个金属箔应变片(R1、R2、R3、R4)分别贴在双杆式悬臂梁弹性体的上下两侧,弹性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应变片随悬臂梁形变被拉伸或被压缩。

图1-1 双杆式悬臂梁称重传感器结构图

不同受力方向的两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邻边,如图2-1。电桥输出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当两只应变片的阻值相同、应变数也相同时,半桥的输出电压为

E?k??E?R U0? (2-1) ??22R式中,E为电桥电源电压。

式2-1表明,半桥输出与应变片阻值变化率呈线性关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