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3:34: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和对

一、现有研究回顾。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衍生出来

的一类特殊群体,一般为“80”、“90 后”,他们具有农民身份却在城镇从事非农工作。正是由于其特殊身份,国内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格外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始于 21 世纪初[1]; 201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使“新生代农民工”首次成为官方提法。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

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文秘网!/,对新生代农民工心态失衡现状的描述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的能力限制以及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使得这部分规模庞大的群体难以有效地融入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缺陷主要体现在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术能力有限、生活观念城乡差异等方面; 制度设计缺陷主要体现在城乡户籍制度造成的歧视与壁垒、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

社会权利的缺失等方面。第二,对新生代农民工心态失衡的社会影响分析。一是容易引发社会阶层冲突,甚至出现违法犯罪和暴力对抗等,给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隐患; 二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的下降,进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带给城市企业的人口红利下降。因此,外媒甚至引用国内报道,认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考验国家稳定”.

总之,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研究在近十年

显着增多,如从社会制度变迁、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社会认同与社会排斥等视角出发,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成因; 在对策建议方面,也多侧重于宏观理念性的宣传教育等。实际上,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边缘人”的弱势地位,促成其融入城市,除了从改善其生活、工作条件方面入手外,还需重视对其心理、心态进行调节与疏导,需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内部心态重构和外部制度改进两个方面入手。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与工作,普遍具有融入城市

二、内部因素: 期望与现实的背离。

社会、成为城镇居民的愿望,然而长期的事与愿违使其自我认同感降低,引发心态失衡。期望与现实偏离即需要偏离,这种需要偏离与社会要求背离的弧度越大,其社会心态失衡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导

致的失范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高。这种主观认知的误区与心态调节能力的匮乏进而成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内部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前

1. 融入城市的意愿与能力的背离。

者“农村难回去,城市难融入”,而后者“可工可农、可进城可返乡”.能否进城返乡取决于农民工的能力与意愿,显而易见,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没有务农经验的“农盲”,因此缺乏返乡务农的能力; 同时,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使他们能够更快地学习专业技能和接受新鲜事物,具备一定的在城市谋生的可能。因此,他们不希望也不能够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把返乡务农当作退路。

可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明显区别于老一代

农民工的生存转移,而是要跳出农门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很强,其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也逐渐城市化,迫切渴望融入城市并成为城镇居民。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城镇居民相比却并不具备优势,由此带来的住房、收入和社会网络等现实因素,使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这种对现代城市文明充满了期待却又融不进城市、回不到农村的窘境,导致其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