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时作业 岳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1:35: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初中+高中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①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及社会的剧烈变革等诸多因素有关,故选D。

2.《史记》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子发扬孔子思想提出的主张是( ) A.民贵君轻 B.人定胜天 C.克己复礼 D.仁者爱人

解析:选A。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人定胜天是荀子的思想,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思想,故选A项。

3.“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解析:选B。“人为”是指人的有为,结合“伪”的含义,可知该学派的观点不主张“有为”,而主张“无为”,因此该派为道家,B项正确。

4.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墨子 B.老子 C.孔子 D.董仲舒

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该派主张视父兄、弟子、大臣“若其身”,体现了墨家的“兼爱”思想。

5.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 A.人性善恶有别 B.是否实行仁政 C.是否主张“礼” D.是否追求气节

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思想中截然相反”,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而荀子主张“性恶论”。

6.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诸子百家各有特点,所以他“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可见吕不韦是融合诸子百家思想而编成《吕氏春秋》的,选C项。

7.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分封制度全面崩溃 D.中央集权最终确立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回答时需注意“共同的社会背景”这一前提。孔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墨子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C、D两项分封制全面崩溃和中央集权最终确立说法不符合本题,B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选A项。

8.“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解析:选B。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轻僈等级差别,甚至不允许个体差异和君臣上下差别的存在,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答案是B项。

二、非选择题

9.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以重大影响。当今社会生活中,还有不少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传统社会心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鲁迅全集》第1卷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论语》

多芷者厚亡,步高者易踬。故贵不如贱之常安,富不如贫之无虑。

——《菜根谭》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意事来,治之以淡”。

——《增广贤文》

材料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三 原始儒家的君臣观中存在一些明显消极的因素,他们虽然在理论(人性论)上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却没有推而广之于政治层面,承认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他们没有否定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君臣、君民之间的从属关系。

——邵汉明《儒家哲学智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有哪些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传统社会心态? (2)材料二中格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中国传统社会心态和传统文化的成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前营建社会积极心态和创造先进社会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1)问,鲁迅的话反映了主仆等级心态,孔子的话反映了宿命心态,《菜根谭》反映了知足常乐心态,《增广贤文》反映了中庸忍耐心态;第(2)问,反映了儒家积极进取的心态;第(3)问,人的思想是社会状况的反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归纳;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主仆等级;尊天认命(宿命);知足乐世;中庸忍让。 (2)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

(3)小农经济盛行;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儒家思想控制。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4)发展市场经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善于对待传统文化和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_教材答疑·名师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10~P11)

请结合上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思考文化觉醒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不断;“士”阶层在政治上崛起,在学术上异常活跃;私学兴起,文化下移。这些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因此社会大变革影响着文化的觉醒,文化的觉醒又为社会大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11)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儒家学派成为显学的原因。

提示:儒家思想中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自我测评(教材P11)

1.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 提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重民,提出人性本善说,提倡“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在人生观上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孙膑。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他的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一书。

2.概括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提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活动建议(教材P11)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越俎代庖”、“螳臂当车”、“井底之蛙”、“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得心应手”、“踌躇满志”、“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等成语,以及“哀莫大于心死”、“人生如白驹过隙”、“化腐朽为神奇”、“失之交臂”、“溢美之言”、“大相径庭”、“吐故纳新”等话语都出自《庄子》这本书,或者从《庄子》中的用语演变而来。请查阅工具书,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

提示: 成语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出处 《天运》 《秋水》 现在意思 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就胡乱模仿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小学+初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