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9:12: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外建筑简史
建筑的发展记载着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历程、文化的兴衰。建筑的发展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气候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因需要而存在,因使用而发展。民族不同,文化各异,还有如审美理念、艺术鉴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内容,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料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而外国的建筑,如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我们可以把外国建筑史分为古典前期、中世纪、现代、后现代等四个时期,对其进行分析。
陵墓是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砖”来建造,后来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掘,开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头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来的梯字形演化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即金字塔的演变经历了阶梯状金字塔—折边金字塔—直边金字塔三个过程。阶梯型金字塔,典型代表是马斯塔巴。玛斯塔巴,阿拉伯语,是板凳的意思,金字塔的原形,建于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8世纪,在萨卡拉建造了一个边长140*118公尺、高60公尺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6阶),阶梯亦象征着国王死后的升天。此墓的修建是埃及建筑史上的一次创新与革命,它首次用石头代替砖作为建筑材料,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的石造建筑,在设计思想上开拓了通向真正金字塔的道路。折边型金字塔,如乃富鲁金字塔,到第四王朝斯尼弗鲁时期,在达哈修建造了一个边长189公尺、高101公尺外壁下半部的倾角是54度左右,上半部则大约43度,呈现出中间曲折的型态。 而曲折式金字塔的西侧与北侧均有入口,埋葬室也有变更设计的痕迹,因此可能建造时间较早。而直边金字塔,如红金字塔 , 第四王朝斯尼弗鲁仍不满足,又在此弯形金字塔的旁边建造了第三个呈角锥体的金字塔,此金子塔还是建在达哈修,与曲折式金字塔上方的倾斜度相当但建造年代较晚。金字 塔的倾角是52~54度,但此金字塔只有大约43度,基层石灰岩已经掉光,暴露出内层的红色岩石。红金字塔的出现显示了升天阶梯的意识转变成重视阳光的过程。它成了以后10个王朝的法老们修建自己陵墓的典范,被公认为真正金字塔的开端。传统型金字塔(大金字塔、真金字塔)第四王朝吉札门卡雷王(第三金字塔) 边长108公尺、高67公尺门卡雷王也在吉萨建造第三金字塔,不过,规模比前述二座小了很多,边长仅及于一半,实际的体积则大约只有大金字塔的十分之一,这暗示了门卡雷王时代的王权已显著减弱。卡夫雷王(第二金字塔) 边长215公尺、高144公尺卡夫拉王再度建设吉萨的第二金字塔。此金字塔的规模可媲美古夫王金字塔,现在仍看到包含祭殿、通道、河岸神殿等的金字塔复合体全貌。古夫王(大金字塔) 边长230公尺、高146公尺古夫王率先在吉札西侧的台地上建造金字塔。 金字塔周围排列着无数属于第四、五王朝的贵族平顶石墓,形成一个非常特别的区域。古夫王的大金字塔也被视为神圣墓地的象征。
古代西亚建筑是指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建筑,在建筑艺术史上,他们为自己的神建立了雄伟的神庙。其成就还在于创造了以土为基础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它发展了券、拱和穹窿结构。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伯虎和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这些使建筑的材料构造和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的成就,对后面的拜占庭和伊斯兰教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
爱琴文化公元前三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古爱琴建筑的特点:爱琴文明的建筑是多样化,设计观念是:重视实用功能。
古希腊建筑被称为“西方建筑的鼻祖”。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是4~5米,最大不过7~8米。共有三种柱式:1. 多立克柱式,又被称为男性柱,其特点是粗大雄壮,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时雕成20条槽纹,有时是平滑的,柱头没有装饰。2. 爱奥尼克柱式,又被称为女性柱,使用多种复合的曲面的线脚,线脚上串着雕饰,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
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俄瑞克忒翁神庙;3. 科林斯式柱式,产生于古典文化末期的希腊科林斯,后来被罗马人学习和继承了,并进行了发展变化。科林斯柱式的柱头是倒钟的形状,并且倒钟的四周有装饰性的锯齿状叶片,一般用的是忍冬草的叶子,有时中间还有成对的卷涡。细长比和横截面与爱奥尼柱式相同,但是看起来比爱奥尼柱式更加修长,装饰更加丰富,所以也显得更教高贵和奢华。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走进雅典卫城入口,迎面第一个建筑群就是山门,卫城建筑群的中心是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438年,是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有“希腊国宝” 之称。雅典娜胜利神庙,建于公元前449-前421年,也称为雅典娜胜利女神庙,位于卫城山上,采用爱奥尼亚柱式,台基长8.15米,宽5.38米,前后柱廊雕饰精美,是居住在雅典的多利亚人与爱奥尼亚人共同创造的建筑艺术结晶。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剧场位于雅典卫城南侧,是有两个半圆形的剧场,由门廊相连,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艺术的热爱。伊瑞克提翁神庙位于帕提侬神庙的对面,神庙因其形体复杂和精致完美而著名,它的东立面由6根爱奥尼亚柱构成入口柱廊,西部地基低,西立面在4.8米高的墙上设置柱廊。西部的入口柱廊虚实相映。南立面的西端,突出一个小型柱廊,用女性雕像作为承重柱,是这座神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古典建筑中也是罕见的,雕像正面朝南,在白色大理石墙面的衬托下,格外清晰悦目。
古罗马建筑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古。古罗马的建筑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伊特鲁里亚时期,主要有神庙;二、罗马共和国盛期,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三、罗马帝国时期,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万神庙、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如马采鲁斯剧场)、古罗马竞技场、图拉真广场。万神庙特点:1.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2.穹顶技术是罗马的最高代表;3.万神庙平面式圆型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4.穹顶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砖,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5. 万神庙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古罗马剧场:马采鲁斯剧场,位于罗马城里,直径约130m,可容纳10000-14000人,舞台面阔80m-90m,两侧有大厅。古罗马竞技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图拉真广场的型制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作多层纵深布局。在将近300米的深度里,布置了几进建筑物。室内室外的空间交替;空间的纵横、大小、开阖、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物交替。其设计理念是:1.宣扬皇权思想:如雕像、大厅、纪功柱等;2.市民公众服务:如图拉真市场、图书馆。
拜占庭建筑是一种建筑的艺术形式,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按国家发展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的代表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采用圆顶式巴西利卡,其内部空间是集中式的符合延展空间、空间组合的重大进步。内殿东西长77m、南北宽71.7m、连廊总长100m。穹顶直径32.6m、高15m、40个肋窗、中心距地55m高;中期的典型建筑是圣马可教堂,采用希腊式教堂的风格。拜占庭建筑的形式:1.外部装饰少,主要装饰在室内;彩色玻璃镶嵌画和彩色面砖装饰。2.圣徒塑像较天主教少,柱式减少,用自然的花纹、几何图案。3.用罗马券柱式,柱式减少,柱头变化成斗形。4.中晚期,大平面上放许多小穹窿。拜占庭建筑的影响:影响东欧和俄罗斯建筑;影响伊斯兰教建筑。拜占庭建筑的装饰艺术:1.表面装饰,建筑的内外部均做大面积装饰,一般为几何形图案或程式化的植物;2.玻璃摩塞克,蓝色和金箔作底;3.石雕,几何图案或程式化的植物;4.柱头,倒方锥台或自上而下由方变圆的几何图形体;5.外立面,两种颜色的砖
交替七成水平条纹、雕刻较少。总体而言,拜占庭建筑的特点: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圆穹顶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3.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4.色彩灿烂夺目。
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主要有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其结构特点: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庭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洛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娇柔纤细,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其观点是: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必然会融入、体现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反映出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古建筑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艺术价值,都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