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5:58: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通假字
①无 通“毋”,不要。 ②无 通“毋”,不要。 ③颁 同“斑”,花白。 ④涂 同“途”,道路。 古今异义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情况
食:名词作动词,吃。 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衣:名词作动词,穿。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文言句式 1—5:状语后置;6—7:定语后置。 【合作探究】 1.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
2.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
3. 其一,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二,善用比喻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气势充沛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1
《寡人之于国也》训练案答案
1. 【答案】 C(A.洿:wū;B.莩:piǎo,D.畜:xù)
2. 【答案】 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 【答案】 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 【答案】 B(都是宾语前置) 5. 【答案】 B
6. 【答案】 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7. 【答案】 B
8. 【答案】 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9. 【答案】 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0. 【答案】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11. 【答案】 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12. 【答案】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13. 【答案】 C(应为“遗憾,不满意”)
14.【答案】 B(批评原人的内容在文中第6自然段,第③句实际上是批评狂放之人的。) 15. 【答案】 A(万章只是不解,并没有认为是错误的)
16. 【答案】 (1)责备他却举不出错误,斥骂他却没有什么可斥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2)道正就会使百姓积极;老百姓积极起来,就没有邪恶了。 【参考译文】
①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答道:“孔子说过:‘遇不到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人。”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做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答道:“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跟语言相符。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 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孔子说:‘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就是残害道德的人。’”
②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光滑玲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
③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会积极,百姓积极,就没有邪恶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