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1 21:22: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通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落实“四能”课程目标。而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教材一方面对老师来说是新教材,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困惑的地方;另一方面,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数学问题的解决。本文通过从学生认知规律、教材的编写特征、问题解决构建模式和教学策略四个方面,对一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 问题解决 认知规律 教学策略 建构模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通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落实“四能”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可见“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之一,在小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教材一方面对老师来说是新教材,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困惑的地方,另一方面,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数学问题的解决,怎样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为前提

研究表明,一年级的学生作为6—7岁的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并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并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其认知规律的过程为: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儿童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择符合儿童发展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促进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读懂教材是基础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教材,以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依据,并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而形成的教材。该教材的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内容同实验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图文结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

2、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建构有关知识。例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教学中采用学生熟悉的联欢会活动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理解和体会规律的含义。

3、落实“四能”,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具体体现在:(1)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认识图形、钟表、数学乐园等内容的教学

中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必需的素材和案例。(2)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3)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第58页第3题、第96页第4题等。通过这样的练习,使一年级的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例题中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表达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4、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教材中,许多例题的插图中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供教师选择使用或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并且大都展现了小组合作意识,激励每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构建模式成关键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具有一定的共性,循序渐进地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学习并体会解决问题所要经历的过程,其基本模式为:出示出题图—学生观察—提供数学信息—独立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p20《解决问题》时,出示游戏图后,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师:“请看下图,你知道哪些信息?”(老师和学生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12只小鸡,已捉住5只。)师:“要求什么?”(要求还有几只小鸡?)师:“怎样计算还有几只小鸡?你会解答吗?”,学生进行计算后,师再问:“你解答得正确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到此为止,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的完整解题思路,教师再趁势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请小朋友赶紧想一想,你刚才是怎样提出数学问题,又是怎样解决它的?”,师生一起回顾得出1、找信息,2、发现问题,3、解决问题,4、检验。这样在反思与回顾中,使学生清楚了提出问题之前要细心收集数学信息,在信息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再想出多种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最后检查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学生在构建模式这一过程中对解决问题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并内化为一种认知结构,在今后遇到类似情境时会形成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策略促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展现在学生面前,更不可能让学生去模仿和记忆,教师得帮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涉及到“解题策略”。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学习的初始时期,同时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受思维方式和识字量的限制和影响,对于抽象的数学语言的理解较差,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进行问题信息的处理,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的策略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教材主要以情境图为主,将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富有趣味性;这种将数学问题置于特定情景中,融入了《课标(2011版)》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引发数学思维,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内趋力或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P58例7时以境激趣:出示商店情景图,师:“小熊最近开了一家商店,咱们去看看吧?”,师:“请你扮演售货员,给我们介绍一下商品的价格,好吗?”,学生扮演售货员介绍完商品后,出示猴子和小狗购物图,师:“这时,有两个小动物来买东西,你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吗?”。教师以商场购物为载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将数学问题融于购物的情境之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摆圆片、小棒、折一折、圈一圈、画一画等方式,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拼摆图案,体验七巧板拼图案的千变万化,再摆出三角形,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的多”。然后让学生再拼一拼,并思考“怎样拼出更多的三角形”。通过动手拼摆,一是让学生逐步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从用2个图形开始拼,再到用3个图形拼,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渗透数学文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3、画图解决、促进思维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的逐渐过渡阶段,画图是学生构建知识必要的方法,是学生隐性学习的显性的思考,是学生通过直观思维,将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融于一体的表现。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p20《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对例题信息进行分析后,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画图意识,师:“你能把用文字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出来吗?说说你的想法?”这时,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画图策略:

然后,通过组织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学生意识到,虽然同学们所画的图形和形式不一样,但都表示相同的条件和问题,都用减法进行计算,列式为16-9=7(人)。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在画图中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