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5:36: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 优化

论文摘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把握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共同努力,既有个人的道德约束,又有社会的强制规范,同时加大对网络资源的把握,只有这样,一个洁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可能出现。唯其如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更富有成效。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形式,而且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精神世界。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互联网发展迅速,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这有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网络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比如网上不良信息的泛滥对个体的道德发展起到反面导向作用。再比如,人们在缺乏道德约束的、虚拟的网络时空里的道德失范行为,必然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网络道德矛盾的产生。“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关键是我们能否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构筑一个洁净的网上道德精神家园。培根在他的《论园艺》中谈到:“布置一个雅致的庭院,是人类最高尚的娱乐之一,是陶冶情操的绝妙方式。’那

么我们如何构建一个雅致而健康的网络环境呢?在这里,我们将立足于网络资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提出建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既需要网络主体的的自身努力,也需要网络环境外部的管理和规范。同时,我们还应当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改造和开发,丰富正向的、积极的网络道德资源,减少负向的、消极的网络道德资源,以此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1.网络主体的自我改造与自我把握

马克思说:“关于环境和教育起变化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可见,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它说明一方面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过程。一句话,人在环境面前有主观能动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筑是由一个个网络主体共同完成的,只有切实提高每一个上网者的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有可能一片洁净的晴天。 1.1网络主体要自觉学习和掌握网络道德规范,培养网际德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并不在网络本身,而在使用网络的主体本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期望人们能在网上成为一个好的网民,必须要让他知道一个好网民的标准是什么,他应掌握并吸收什么样的网络道德规范。部分网民忽然置身于广阔的网络空间中,认为找到了自由翱翔的天空,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不必履行现实社会的

道德规范。其实不然,人们的网络行为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的网络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应该是一致的。而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连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合乎现实要求的道德规范,并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因此,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宣传力度的同时,必须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由于其操作性较差,更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上网者可以摆脱他人或舆论的要求和指责,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间自由翱翔。在各种具有现实约束力的外在行为规范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上网者的随心所欲将会带来普遍的网际德性的缺失。这就要求网民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相比较,网络道德规范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促成了网上信息的超地域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因此网民必须学会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情境做出自己的道德思考、判断和选择。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耍进行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向人们灌输国家规定普遍性道德规范,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