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4:14: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声声慢

复习:找学生背诵《醉花阴》

新课导语:在号称“天下第一泉”的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漱玉泉畔,坐落着一座纪念堂,堂内有一幅郭沫若先生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座纪念堂就是李清照纪念堂,这里郭沫若把李清照和南唐后主李煜想提并论。大家都知道,李煜是个杰出的词人,但作为一代国君,他的人生是凄苦的,曾从一国之君,一下沦为阶下之囚。李清照的人生与作品风格与李煜有惊人的相似,她最初的生活也恬静富有,文章欢畅明快,但是1127年靖康之变以后,国破家亡的凄苦遭遇,使她的词风失去了明丽和欢快,变得凄苦孤寂,一曲《声声慢》概况了她南渡之后的所有心境,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下李清照这位词国皇后的凄美人生。

预习。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读。

再次,听录音范读,同学们小声跟读,注意把握朗诵的基调、语速、停顿和抑扬 。

然后,请同学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思考:用哪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也就是找出词眼。“眼”,传神之所。

答:愁——这就是声声慢的词眼,问: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呢——提示大家从词句中找

(同学们可以和同桌间商量这个问题) 对,是首句,这是直接入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在找什么?词人也许在寻找少女时代的纯真,也许在寻找往日的欢愉,但是寻觅的结果是什么?却是“冷冷清清”的景象,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一切都已消失,于是作者只得陷入“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中。

这十四个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呢?作品开头连用七对叠字,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这种叠字反复的艺术手法,形式上具有音乐美,造成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音韵效果,为全词奠定了挥之不去的愁绪基调。

还有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放在结尾赏析

问:古诗中诗人往往喜欢用具体意象来表现主题,到达间接抒情的效果,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意象:表达某种情感的具体物象,是可以感知的) 上阕中:谈酒、晚风、雁、

第三句“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词人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为了驱散内心的愁苦,企图以酒御寒,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晚年的凄凉,境地的凄苦,内心的愁情,由此可见一斑。古诗中“酒”出现过很过次,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因为酒是愁的象征。

古诗中像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秋风往往渲染悲凉、愁情。

第四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就时相识” 女词人借酒浇愁愁更愁,仰首望天,只见一行南飞的大雁,从头顶掠过,传来阵阵凄厉的叫声,再细看,仿佛那大雁,就是自己以前多次看到过的,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大雁又称

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每当秋冬季节,他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因其长途迁徙的特性,很早以前,中国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如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古诗中过雁象征相思、离愁,词人一词诉说哀愁。

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天气,就是词作第二句 “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里作者说天气变幻无常,忽暖忽寒,冷暖不定,不知如何适应和调养身体,其实也在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外郎,中书省正六品,李清照自由聪颖,善诗词文赋,拥有天真烂漫的少女时光,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丈夫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夫妻二人搜集金石,鉴赏书画,琴瑟和谐,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夫妻二人被迫南渡,艰苦的南渡途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失殆尽,先是父亲获罪,不久丈夫生病,不治身亡,词人接连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重大变故,生活一下由幸福的巅峰跌向痛苦的深渊。

“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正是词人对正常命运和漫漫前程的迷茫和感叹。

齐读上阕,自由朗读,请同学们当堂背诵。

第五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在词的下阕作者将目光从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黄花即菊花,以此自比,表现其消瘦,孤寂的处境,作者天性爱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丈夫不在了,没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以致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菊花的憔悴凋零,就如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行文至此,作者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想当年新婚燕尔的时候,词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欲与春花比娇美,于是在《减字木兰花》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大意是春花鲜红娇艳,还带着清晨的露珠,词人把花插在头上,要丈夫来品评,是带露的红花好看呢,还是新娘的容颜好看,当年嬉戏,撒娇的情景,是何等的美好,而现在却是“人比黄花瘦”,“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的孤独凄凉,今昔对比,更衬托出作者不胜寂寞凄苦的情怀。

第六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此句由物及人,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独对满院残菊,独对阴沉的秋日,独守窗前,触景生情,寂寞孤独,觉得时间是那样的漫长,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

紧承的第七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当作者正在为菊花惋惜,独守窗前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词作以声衬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象,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子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一滴滴,一声声,都那么强烈地敲击震颤着自己痛苦的心扉。

古典诗词中常常以梧桐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以及天人永隔的哀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以秋雨梧桐写唐玄宗悼念杨贵妃的悲哀,而多年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则以梧桐加上细雨,黄昏的渲染,更是把沦落的伤感,丈夫亡故的悲痛推到了极致。

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凄清、悲凉、孤寂、愁苦

在词的最后,她从心底迸发出了一句凄楚的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末尾作者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收笔,既用“愁”照应全篇,也将“愁”推向极致,世人写愁,大多极言其多,词人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国破家亡,生离死别,孤苦飘零一齐涌上心头,只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除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却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痛苦哀愁,已倾泻无余,使人更深刻感受到词人“愁”沉重压抑,无以回避。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作者经历: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可以看出她 一生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

师生其背诵《声声慢》

结语:声声慢 写作者从早到晚一天的感受,以叠字起笔,移情于物,通过天气、淡酒 、秋风、过雁、黄花、梧桐、夜雨等这些意象,将漫天愁绪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使我们即使隔着千年的云涛星河,依然能感受到一代“词国皇后”的凄婉和哀愁。

作业:1.课后阅读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

2.重温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加深理解词人不同时期

作品风格,学会运用知人论人赏析古典诗词。

板书:

声声慢

意象、动作、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