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沁园春雪学案北师大版.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4:39: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沁园春雪学案北师大版

课 题: 沁园春 雪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找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朗读背诵本词。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案发下来后,充分利用热身的时间,做好课前的准备!) (一)背景及体裁知识复习巩固。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关于体裁和题目 (以自己以往的知识掌握和本课的学习完成空的填写!)

词,又称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卜算子》、《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 ;雪,是这首词的 。

(二)朗读课文,试着朗诵。注意一些词语的音、义。

(三)疏通整首词的大意,解决疑难词语。有时间的同学试收集的中国古代描写雪的诗词名句。

二、课堂探究

朗诵展示,读出词的意境,诵出作者的感情

(一)自主学习(一定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在实践中不断增加学习的经验。)

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

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词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5、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的“风流人物”指 , 这句话的意思是 。 (二)合作探究

组里交流解决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真正发挥小组的集体优势。 (三)展示讲解

由一个组的同学黑板展示并讲解,其他组的同学补充问题,集体解决。 三、巩固提升(既是巩固所学内容,又是考题训练,所以就看你的能力了!) 必做题(下面是必须人人掌握的内容,也是考试检测的重点哦!)

1、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分( )外妖娆( ) 稍逊风骚( ) 竞折( )腰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2、《心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是_______,题目是_ 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 , 。全篇的主旨句是 , 。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多种修辞,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4、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 ,句中指 。 选做题(加把劲,你会完成得更好!)

5、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词中的美景。

四、课后反思(反思会促进我们每个人的进步!) 以知识、课堂、同学、自己等几方面为对象反思。

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要点点拨:下阕第1层束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这层大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点。至于那天之骄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 (这一层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可请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4、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点点拨:承上启下。

5、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要点点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三)、局部品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

2、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3、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要点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

4、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要点点拨:(1)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