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渭河流域堤防治理浅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4:19: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甘谷县渭河流域堤防治理浅析 谢小永

甘谷县水利勘测设计队 一、引言

甘谷县位于渭河中游,渭河干流由西向东横穿而过,境内全长41.6公里,形成甘谷盆地。由于流域内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而无酷暑,冬冷而无严寒,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因此适宜多种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生长,不仅是全县“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基地,而且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下,流域内土层侵蚀作用十分强烈,沟道下切,形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土壤日渐瘠薄,一遇降雨,渭河干流和较大支流洪水泛滥,河床摇摆不定,吞蚀两岸农田,威胁两岸村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建国以来,我县渭河流域得到了初步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据水利部门统计,1990年以前共建成堤防44.3公里,部分河堤,因工程规划不合理,施工不当,设防标准不够,带病运行,基础淘刷严重,堤身塌落损坏,问题较为严重。近年来实施的渭河堤防工程堤身坚固,水流平顺,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 二、历年渭河堤防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不统一

甘谷县从1970年开始,对渭河治理制订了第一次规划,明确提出规划治理的原则是“整治河道,缩窄河面,加高河堤,稳固河岸,”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至1973年建成浆砌石挑流坝140座,浆砌石护岸河堤4095米,

土砂堤4200米。1973年8月26日发生百年一遇大洪水(洪峰流量3780立方米/秒),冲毁挑流坝77座,浆砌石护岸河堤1625米(占新修砌石堤的40%),土砂堤全部被冲光。造成这次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超标准洪水,但与过分“缩窄河面”,各村群众盲目地与河争地,河堤村村孤立,各自为阵,互不衔接,被洪水剿了后路不无关系。 (二)行洪宽度不够

盘安镇的三十铺和腰崖村,地处渭河干流南北两岸,1989年9月两村村民自筹资金,自发组织劳力,先后在渭河南北两岸修建了700米的河堤工程,仅给渭河河流留下30多米的行洪宽度,1990年6月份的一场洪水就将河堤冲得一干二净,直接经济损失达8万元。 (三)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渭河河段的主要特征是洪峰流量变幅大,河床比降陡,主流迁徙无常,滩槽高差小,岸边抗冲能力低,造成洪水淹没农田,淹没村镇,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盲目与河争地,造成河床断面过窄。每遇洪水,河水没有出路,到处漫溢,损失惨重。第二,河堤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够。群众治河凭主观判断,基础深度太浅,达不到河床的冲刷深度,致使河堤基础淘悬,以至坍塌破坏。第三,左右岸丁坝林立,各自为阵,形成人工弯道,水流加速了左右岸的冲击和破坏。致使年年修堤不见堤,年年种地无收益。 (四)治河未治沟

渭河南北两岸支沟较多,且与渭河大致正交,沟口冲积物堆积严重,形成天然挑流坝,迫使主流形成多级弯道,轮番顶冲河岸。 三、对今后渭河堤防治理浅见 (一)地质、地貌特征及基础埋深

河谷区的地貌特征主要是河流阶地,甘谷河谷区的地貌单元由河床、河漫滩及一至三级阶地和部分洪积扇组成,防洪重点区仍为河漫滩,一级阶地上的耕地和村镇。

一级阶地上部为含砾粉细砂层或砂壤土,层下部为松散的砂卵砾石层。抗冲刷力较低,岸边坍塌严重。建议今后堤防建设的基础埋深,河流顺直段在河床最低点以下4.5米,曲线顶冲段在河床最低点以下5.0米。 (二)堤防治理的护岸型式

护岸型式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根据甘谷境内已建河堤的实际情况,建议新修堤防采用斜坡式卵石砼梯形断面,其优点是施工简单,造价低廉,质量可靠,断面稳定。加固直墙式或斜墙式旧堤应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扣墙式断面,以便增加抗冲刷深度。 (三)全面规划,分期治理

实践证明,现有经得起洪水考验的河堤,都是达到设计标准,施工质量好,严格按规划及设计施工的。因此,应加强县、乡(镇)两级政府和县水利主管部门对河堤修建的行政领导。根据河床地质及河势变化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兼顾上下游,左右岸,进行分期治理,禁止在河床线内人为设障,造成主流摆动。 (四)综合治理

渭河流域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堤防建设在治理干流的同时要治理支流,并采取工程措施应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平田整地与植树种草相结合,还应加强各类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和流域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