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8年01月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5 21:47: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浙江省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描述阶段指的是( D ) A.19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B.18世纪50年代~20世纪初

D.19世纪50到60年代~20世纪20年代

社会心理学史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社会心理学在哲学和普通心理学中积累的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园19世纪中叶);2、社会心理学的描述阶段(19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20年代)。多数研究人员把经验描述的社会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定在1859年,因为这一年,斯坦达尔和拉扎鲁斯开始合作发行一份德文杂志《人种心理学和语言学》;3、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0世纪20年代-)12-15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 ) A.对抗理论 C.个性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J.布雷姆1966年进行的“心理对抗”实验。他通过实验证明,“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在自由地从事一项习惯的行为时,如果他的自由被取消或受到取消的威胁,就会产生心理抗拒现象。?\(Brehm,?J.?W.?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reactanc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6,P.15.)抗拒的程度与这样两个因素成正比:(1)被取消或受威胁的自由的重要性;(2)该种自由行为的比例。?而这种心理上的抗拒可视为是一种旨在重新确立被取消或受威胁的自由的动机状态。(网)

3.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推论而得来的。( B ) A.他人外显的行为,行为发生的环境 B.自己外显的行为,行为发生的环境 C.自己内在的状态,行为发生的环境 D.他人内在的状态,行为发生的环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_________提出来的。( A ) A.菲德勒

B.坎贝尔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1 页 (共 7 页)

C.亚当斯 D.斯托纳

菲德勒于1964年提出的领导的应变理论兼顾了领导个人的特点和情景特点对领导效力的影响。300

5.遵从的理论最早是由_________研究的。( A ) A.谢里夫 C.克拉奇菲尔德

B.凯利 D.阿希

用以研究遵从有几种主要的方法,其中最早是谢利夫的研究。213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B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沟通的分类: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从沟通与组织的关系上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沟通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上行沟通是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下行沟通是群体领导和上一级领导向下传递信息。平行沟通是指群体之间的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从发信者与接信者的地位是否变换的角度来看,沟通可以分为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两者之间地位不变的是单向沟通,两者之间地位不断变换的是双向沟通;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从沟通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274 7.下列哪一种现象属于群体?( D ) A.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观众 C.几个一起乘电梯的人

B.围观车祸的人群 D.干坏事的犯罪团伙

群体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体所组成,彼此互相有着接触和交往,有稳定的联系和某种程度的互相依赖性,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认为他们是属于同一群体的人群。253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_________理论。( C ) A.侵犯激起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贝克威茨提出了有关侵犯的诱因理论。他认为挫折导致一种侵犯的准备状态,对这种情况状态,我们可以用“愤怒”来标签它,但只有当环境中具有恰当的引发侵犯的诱因,真正的侵犯行为才会发生。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2 页 (共 7 页)

侵犯诱因的定义是,与挫折来源以及总的侵犯行为相联系的刺激。

根据侵犯诱因理论,挫折会产生准备侵犯的状态,而对于实际引发侵犯行为,诱因是必需的。201

9.早期社会助长的最初研究是由_________于1897年做的。( A ) A.特里普利特 C.奥尔波特

B.勒温 D.扎琼克

探索他人在场对个体或群体工作效率的影响的最初研究是由特里普利特于1897年做的。279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B ) A.社会性 C.社会学观点

B.普遍性与特殊性 D.行为性

规范则与角色期望有差别。规范是对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所有人相称的行为的一般性期望,而不管人们拥有的位置。38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CE ) A.开始运用实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社会心理学真正跨进现代科学大门的标志/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1、开始运用实验;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3、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16 2.经过社会化形成态度中有哪两个重要机制?( AE ) A.内化 C.社会实践 E.同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机制:1、内化。我们把这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凭借这些规则来行动的过程就叫内化。简单地说,内化就是接受外界加于的规则而作为内在标准,用这些标准指导我们的行动;2、认同。我们把认同定义为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一个过程。57 3.用纸笔法来测量态度,要注意两个指标,即( AD )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3 页 (共 7 页)

B.认识 D.同步 B.依靠生活经验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A.态度的方向 C.制定态度量表 E.睡眠者效应

B.态度的具体性 D.态度的强度

测量态度的方法/态度的测量方法:1、纸笔法。纸笔法也叫量表法。测量态度需要两个指标,一个是态度的方向,也就是评价的方向,是喜还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另一个指标是态度强度,或称深度,即好或恶、肯定或否定的程度;2、假路线技术;3、生理记录;4、行为观察。66

4.通常群体对偏离者的反应有( ABD ) A.影响偏离者 C.任由偏离者 E.改变目标

群体对偏离者的反应:1、影响偏离者;2、拒绝偏离者;3、采纳偏离者的革新观点。269 5.人际距离分为( ABCD ) A.亲昵距离 C.社会距离 E.群体距离

霍尔认为人们有四种互相作用的距离,每一种距离又有远、近距离之分。1、亲昵距离。亲昵距离的近距离包括两者互相接触(距离为零)。远距离约为15cm至45cm。309;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中,近距离约为45cm至76cm,远距离为76cm至122cm;3、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中,近距离为122cm,用于私人的业务和社交谈话,远距离365cm,用于正式的业务和社会事务;4、公众距离。近距离为365cm左右,用于相当正规的场合,通常为单向沟通时所用,如召开大型的会议。远距离(365cm以上)用于建立公开的形象,如演说、阅兵等。309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认知相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使自己认知结构相符合、相平衡的需要是个人行为的主要动机因素。35

2.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50

3.去个体化:我们把去个体化定义为,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以个体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228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4 页 (共 7 页)

B.个人距离 D.公众距离 B.拒绝偏离者 D.采纳偏离者的观点

4.群体目标:群体目标指的是群体成员共同努力追求所要完成或希望达到的结果。265 5.群体极化现象:向极端转移的现象,又称为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作为群体讨论的结果,群体成员具有朝更为极端的观点转移的倾向。295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人们是怎样减少失调的?

通常人们减少失调有以下三种方法: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另一个认知相一致;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更多的协调性认知来减少;3、改变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91

2.利用消极情感来转变态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要利用害怕这种消极情感来转变态度,第一,必须引起沟通对象一定程度的害怕;第二,必须向沟通对象指出恰当的应付方法或解决方法。78 3.自我归因过程得以进行的几个限定条件,并解释原因。 贝姆对自我归因过程作了好几个限定。首先是自由选择。贝姆认为,我们观察我们的行为,看它是在外在控制下发生的(外在诱导下发生的),还是自动地(自己选择决定的)发生的。并且,只有在后者条件下,我们才根据自己的行为推论态度;其次,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是微弱的时候,我们才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最后,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的时候,我们才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136 4.詹姆士、沙赫特和辛格对情绪归因的观点有哪些? 詹姆士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情感的和认知的。

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1、生理上的激起;2、认知标签。如果用E表示情绪,A表示情感,C表示认知,那么,E=A*C。他俩与詹姆士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认知标签并不必然来自于我们的行为,它们也可以来自情景中其他人所提供的线索。148

5.哪些因素影响了群体对目标持续的追求?

有多种因素会影响群体对目标持续不断的追求。其中一个较明显的因素就是目标本身的价值和重要性;第二个因素是追求目标的通路是否清楚与明确;信息反馈对于群体的目标达成也有着重要影响。目标的信息反馈指,有关群体在向目标前进过程中对接近目标的令人满意的程度的信息反馈。267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5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