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 李大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0:19: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钊同志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尊崇,名重当世,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会,并到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杀。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次年4月6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4月28日,凶残卑怯的敌人不顾广大舆论的反对,将大钊同志和谭祖尧、邓文辉、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路友于、英华、张挹兰、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数是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一齐绞杀。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李大钊同志的灵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个庙宇内。1933年4月23日,他的家属和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发起为大钊同志举行葬礼,将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形成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许多参加者为此而被捕,甚至被杀害。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1959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1983年3月18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1883年至1933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83年9月

(选自《李大钊诗文选集》,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 二、李大钊的随感录

因为是面对发生的事件有感而发,因此涉及方方面面。有的是尖锐地抨击反动势力的倒行逆施;有的只是对一种不合理现象的评论;有的是想说出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建议;有的是对当局的施政行为的讥讽和嘲笑;有的是抒发自我的情感和心境。

这些随感录集中地发表在《每周评论》(37篇)、《新生活》(63篇)。这合起来上百篇的杂感,在当时就如同一股清风使整个社会为之觉醒和思考,产生了思想导向的重要作用。

因为李大钊发表这些随感时常用笔名“孤松”,当时有诗赞曰: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一)文章简短,思想深刻,是李大钊随感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李大钊说到什么是最危险的东西,他说:

“我常和友人在北京市里步行,每过那颓废墙下,很觉可怕。怕它倒了,把行路的人活活压死。请问世间最危险的东西,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 这条标题为《最危险的东西》,所包容的内容是深刻的。 李大钊说到中国的劳苦大众没有政治地位,他说:

“主、客是对待的名辞,既有政客必有政主。今日的中国政治现象,但见有几个政客,抱着强盗的大腿转来转去,混一口饭吃,看不见主人影儿。请问这种客吃的饭是那个款待他们的?共和国的政主到底是谁?” 这条标题为《政客》,把无耻政客刻画得入木三分。 李大钊说到1920年国内的政治形势,他说:

“西南七总裁,自己捣起乱来了;恰好又有北方的八省联盟出来,和西南的残局唱对台戏。真是‘不南不北’‘乱七八糟’。”

一共两句话,把中国南北政局的混战展现出来了,突出的是一个“乱”字。标题就是《乱七八糟》。

(二)充满激情,语言诗化,是李大钊随感录又一个显著的特点。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篇题为《牺牲》的短文,经常被后人引用。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和革命激情的随感录。一个献身于革命事业的人,生与死的问题是与常人根本不同的,随时都有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可能。应当怎样认识这种牺牲呢?李大钊以其自身的实践证明了他是言行一致的革命家。

李大钊认为牺牲是为自由、平等的实现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创造新生活,总是要有些人为之献身。他说:

“自由、平等的生活,都是以爱为基础的生活。实行这个‘爱’字,必须有牺牲的精神。爱人道,便该为人道牺牲。爱真理,便该为真理牺牲。爱自由,便该为自由牺牲。爱平等,便该为平等牺牲。爱共和,便该为共和牺牲。爱的方法便是牺牲,牺牲的精神便是爱。”(《双十字上的新生活》)

与此同时,李大钊认为人是靠物质来维持生存的,只有物质上不受牵制,精神上才能独立。因此为维护独立的人格,有时也必须投入争取物质条件的斗争。那种只高喊革命口号而不关心革命者的物质生活的观点是片面和不切实际的。他说:

“物质上不受牵制,精神上才能独立。教育家为社会传播光明的种子,当然要有相当的物质维持他们的生存。不然,饥寒所驱,必至改业或兼业他务。久而久之,将丧失独立的人格。精神界的权威,也保持不住了。”(《物质和精神》) 这些充满激情的言语,更像是一首抒情诗,而其中又饱含着真理性的认识。 (三)无所畏惧,斗志高昂,是李大钊随感录又一个显著的特点。

这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决定了的。李大钊的每一篇随感,都是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当时一件件重大事件的评论。矛头当然是指向政府当局的。

《秘密外交》一文,就是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要把中国的青岛等地从战前德国占领改为战后日本占领,这其中是中日两国的军阀在那秘密里做鬼。文章发表以后,引起军阀的注意,宣称《每周评论》为宣传赤化的刊物,李大钊是宣传赤化的分子。

可是,李大钊并没有被吓倒,而是进一步地揭露军阀政客们的为非作歹。写出了《黑暗的东方》,指出:

“内地就有一种外国的外交官替崇拜强权的国家政府捕拿国事犯,摧残出版和言论的自由。”把军阀买办镇压人民的阴谋活动揭露出来。

当陈独秀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的时候,李大钊更是以愤愤不平的责问写出《是谁夺了我们的光明》,他说:“有一位爱读本报的人,来信说:‘我们对于世界的新生活,都是瞎子,亏了贵报的‘只眼’,常常给我们点儿光明。我们实在感谢。现在好久不见‘只眼’了。是谁夺了我们的光明?’”大家都知道,“只眼”是陈独秀的笔名。今日的陈独秀,一个能给大家光明的人,却被反动当局关在监狱里。是谁夺了我们的光明?答案还不清楚吗?

李大钊在宣传革命真理,揭露反动政府的专制横暴方面,是从来不考虑个人的安危的。总有人感到不解: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为什么不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大钊已经成了反动政府黑名单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敌特的监视之中,只是李大钊此时身为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的教授,有着多个社会团体的领导职务,1924年以后,又是国民党北方地区的负责人,名气太大、威望太高,逮捕他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的震动,所以迟迟不敢下手。李大钊在当时的北方中国就是一面革命的旗帜。

李大钊的如椽大笔,在当时给人民群众以光明的视野,使之感奋和觉醒。今天,当我们读起这些随感录时,虽然已经时过境迁,情况根本不同,却也能提醒我们:革命成功来之不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三、阅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读本》第71-83页“说理论道”一章两篇散文:鲁迅《春末闲谈》,周国平《南极断想(节选)》。

教材学情分析

关于文学鉴赏的知人论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相关阐述:“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知人论世的方法就是考查作家(人)和时代社会(世),考查作品的成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境界、人格品性,从中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

李大钊《新纪元》就是一篇需要通过知人论世才能认识其底蕴的课文。学生对李大钊或许略知一二,他们学习本文未必会自觉地知人论世,就需要老师提醒、触发,老师还可以更广泛地了解当时的时代状况、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风格。可以说对李大钊和写作背景了解越多,对文本的解读就越透越深广,最终把课文当做认识时代社会和作者思想境界、心襟怀抱的一个门径。

该文章转自[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jajx/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644

公元1550年,西部蒙古族瓦剌俺答部南侵,大将军仇鸾率军迎战,一败涂地。仇鸾请开马市,向瓦剌俺答屈辱求和。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以十不可五大谬上疏谏阻,竟为仇鸾及把持朝政的严嵩诬陷而下狱遭贬。后又上书弹劾严嵩,列举严嵩十大罪五奸(间谍、爪牙、亲戚、奴才、心腹),但终因朝政昏暗,再次被诬下狱,备受严刑摧残。临刑,还吟诗明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据说,杨继盛曾在监狱中的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后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李大钊先生将对联改动了一个字,但这一字之改,实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二.走近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