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8:34: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制度创新看资源型企业转型
提要 我国资源型企业目前面临着资源环境危机和国企改革的双重压力。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从制度的角度探讨资源型企业转型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制度创新的建议,以期对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一、引言 资源型企业是指从事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企业。一般而言,资源型企业多为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国有大型企业,曾为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且至今还在所在城市和地区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以及资源产业的发展,资源型企业现在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过度开采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转制困难等,直接影响企业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探讨资源型企业转型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我国这一相关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从城市和区域的角度研究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转型问题,如齐建珍等一直以来的研究,并且在谈到企业转型时,一般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文认为,从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为主体角度看,以企业为出发点来研究经济转型可能会是一个更合适的视角,转型关键应该放在企业制度创新上,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二、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资源型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枯竭,污染环境,以及技术和经营机制落后等问题,转型势在必行。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十年全国的森林中,成熟林面积每年减少2700万亩,蓄积量净减1亿立方米以上,我国的重点产材基地已有1/3以上的企业资源枯竭。再者,我国的资源型企业绝大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的,政府集行政管理权、经济所有权、宏观调控权于一身,而企业本身只是一个单纯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具有独立产权的经济实体,经营机制不灵活,效益低下,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对资源型企业来说,同时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危机以及国企改革的双重压力,转型道路必定千折百转。结合国内外资源型企业的转型的实践,本文认为有两方面路径可供选择: 一为产业结构转型,即对企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近于枯竭的企业来说,应该考虑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又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从纵向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接续产业;另一种是跳出原产业的范畴,另辟蹊径,从横向选择替代产业。如我国江西省的萍乡煤矿在煤炭资源日益贫乏的情况下,一方面组织科技攻关,拓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空间,使之不但可以用来发电,发电后的煤矸石灰渣经过二次燃烧后还可进行加工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另一方面,选择淡出煤炭行业,通过与国内知名汽车集团的联合,开发20多类60多个品种的环保车型成功抢占市场,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客车空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萍乡煤矿在产业转型方面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二为企业改制重组,这主要是针对资源还比较丰富,还有潜力可以挖掘但体制僵化落后的企业,可以改制为股份公司等形式,或者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当然,资源型国有企业无论是转型还是改制,都不能孤立的进行。企业产业结构转型的成功离不开合理的企业制度,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资源枯竭压力的企业也应该未雨绸缪,为企业未来发展拓展空间。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制度创新对企业乃至地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无法设想如果一个企业的行为甚至思想都被陈腐的观念,僵化的规范所制约,他们又如何在技术上创新,如何解放生产力? 三、制度创新对企业转型的意义 制度是指人们结成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等组织或体制,它决定着一切经济
发展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展开的框架。对处于不断变革的社会中不断发展的企业来说,制度创新是它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诺思及其追随者认为,人类经济、社会之所以发展,真正的原因在于制度创新所提供的激励机制。企业也是如此。具体来说,制度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企业组织的经济效率。首先,制度通过明确界定产权来塑造发展的动力,促使人们的个别努力转化成私人受益和社会收益相等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活动。资源型企业建立之初,产权国家所有,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国家有效开采和统筹调配资源,扶持重点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但资源型企业以低价资源支持其他地区企业,企业收益远小于社会收益,长此以往,不但削弱了其自身的增长潜力和经济实力,而且造成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市场的主体必然要求产权明晰的制度安排。 其次,制度通过对财产权利提供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的涌现,塑造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其影响主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实现。包括提供技术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提供产权分享激励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等方面。 其三,制度通过确定的规则,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个人对其他人的行为反应都能做出准确的预见,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对资源型企业来说,受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重重管制,企业要自主发展需要政府矫正并且规范自身的行为,缩小滥用职权的空间,降低双方博弈成本。 此外,非正式制度如企业文化,社会资本等等也可以影响企业运作,决定市场配置的效率。如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一些特性和相应的指标,是各类主体之间的隐形规则和信任关系。它从两个方面扩展了对“合作”和“协作”的理解。第一,把合作与经济意义上的“资本”相联系,表明了对组织之间共同工作的能力进行投资以及这种能力增长的潜力;第二,这个概念特别框定了作为一种资本的协作力量对“结构”的创造功能。有着良好效能的伙伴关系和网络关系,就企业而言都是无价的无形资本。 四、资源型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 (一)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对资源型企业转型中的制度创新,改革和明确企业产权无疑是关键。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源型企业改制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制首先要明确原有产权,改变产权模糊,企业办社会的现状。使企业拥有自主配置资源、安排生产的主动权,才谈得上产业转型。其次,在明晰的基础上重新分配企业产权。放弃低效率的单一国有体制,实行产权结构多元化。通过公司改制,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允许技术入股,经营者持股,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包括国家股权,国有法人股权,其他法人股权,个人股权,外商股权在内的产权多元化、流动性格局。 (二)管理制度创新。优越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组织活动合理化,有效化的根本前提。对于资源型的企业,首先国家应对其加强宏观管理,在大的方向上引导企业走正规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节约资源,加强环保,保持生态平衡。其次,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创新。第一,创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激励理论作为人才管理制度的核心基础,同时明确高级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本产权,在利润和酬薪的分配上给予倾斜。定期组织员工实行轮岗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第二,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财务,技术,产品营销等多个环节均应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制度,将各项工作量化,细化,做到有章可循。第三,加强生产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对于资源型的企业来说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员工的生命安全。近年来矿业企业瓦斯爆炸事件与日俱增,人员伤亡惨重。为此,企业在加强安全技术设施保障以外,更应加强员工的安
全意识教育,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三)法律制度的创新。资源型企业的资源及其企业发展对中央及地方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重大,应该把其置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专门的组织机构十分必要。如德国政府在复兴鲁尔工业区时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工业协会;美国在治理阿巴拉契亚煤田时,制定了《阿巴拉契亚开发法》,并成立了“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专门组织机构的作用在于规划帮助企业转型,协调转型中政府和企业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同时鉴于我国环境资源法律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国家必须有制定专门的资源开发法规以及环境保护法规,确定环境破坏的补偿机制等,使企业在和政府以及周遭居民发生争议时有法可依。 (四)非正式制度的创新。社会资本是一种强大的资源,它主要由信任、规则和网络构成,是一种比企业的有形资本更为关键的无形资本。社会资本理论要求企业必须从内部合作和外部协作两方面加强企业建设。对内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树立企业独具一格的新形象。 在企业外部要着力建设有效的关系网络。首先需要强化与地方经济的一体化,企业产业转型,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都要立足于地方的地理特征和居民的消费需求,充分利用当地市场和资源优势来推进转型。 其次,企业产业结构转型离不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一方面需要他们输送适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靠他们来进行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如萍乡煤矿下属的制冷设备厂,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生产的“安源”牌环保客车空调,填补了国内客车空调制冷机组环保产品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最后,企业转型会重新配置人力资源,不可避免有大批职工下岗,这需要社会保障机构的支持,如对伤残员工提供医疗福利,对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救济及再就业培训等。总之,资源性企业只有在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信任网络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现成功转型。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资源型企业转型的路径包括产业结构转型和企业改制两种,而无论通过何种路径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在于企业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法律体系完善和社会资本建立等方面。 资源型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安全以及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且由于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本身、管理者,企业职工等多方的利益,客观上存在复杂的博弈过程,因此,企业转型不能一蹴而就,应在稳定发展中搞转型,求创新。力争保持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并积累资金,优化发展环境,使企业转型能平稳过度,顺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