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4 11:13: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愚痴的人,并非说他没有一点知识。而是指世人不知善恶境缘都是宿业所引,现行所感招的,胡说没有因果报应,没有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没有慧眼,不是执著于“断”,便是执著于“常”。执“断”的人,说人是受父母之气而生的,未生之前,什么也没有,等到已死,则形体既然腐朽消灭,魂也飘散了,有什么前生和后世?那些见识短浅的读书人,多作此说。执“常”的人,说人死了后还是变人,畜牲死了后还是变畜牲,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的道理。过去曾有极恶毒的人,还没有死,身体就变成了蛇;极残暴的人,还没有死,身体就变成了虎。当他的业力太猛厉时,在生尚且都能使他的身体发生改变,何况死后神识随业力牵引而转变呢?因此佛说的十二因缘,是连贯三世而论的,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都是自作自受,并非从天而降。上天只不过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代为安排罢了。生死循环,没有尽头,想要恢复本心以了却生死的人,如果舍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贪瞋痴三,是沉沦生死的根本;信,愿,行三,是了脱生死的妙法。要弃贪,瞋,痴,必修信,愿,行。信,愿,行得力,贪,瞋,痴自然消灭了。
对于俗务纠缠,无法摆脱的人,当俗事纠缠时,只要心念能不随事务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子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如果不知此中道理,即使让你屏除俗务,无所事事,仍然有散乱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的人,必须站在平时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做事,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样,虽整天俗务纠缠,却又整天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要使真知显现,应当在日常生活一切行为中,常起觉照。使一切违理情想,不在心中萌芽。常常使自己的心,空无一物,明净透彻。譬如镜台,映现外境一切,而自己却不随境转,美丑是对方的,于我有什么关系?既不预计外境的来临,也不留恋外境的离去。如果违理情想一在心中萌动,就应当立即严以攻治,剿除干净。
众生的心念,与佛没有区别,只是由于迷而未悟,所以全体智慧德相,都变成了烦恼业苦。心本来是一个,迷悟不同则苦乐也不同了。因此要知道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只是由于烦恼障蔽,没有智慧照见,则全体都成了烦恼业苦海。今天用智慧觉照它,则烦恼业苦海,就变成了智慧功德海。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凡夫心的本体,与佛没有区别,因此佛让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的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的佛心,使他的烦恼惑业,全部四散消落,只留下一颗清净纯真的心,到了这个境界才可以说“心即佛,佛即心” 。不到这个境界,不过是从体性上论的,若从相与用上去论,则完全不是这样了。
念佛,既是养气调神之法,也是参本来面目之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的心经常纷乱,如果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都会渐渐消灭。一旦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你不知念佛是可以消除妄想的,姑且试试念佛,你就会觉得心中妄念都出现了。若念的时间一久,自然就没有这种妄念。最初发觉有妄念,是由于念佛的缘故,才显出心中的妄念,不念佛就不显露。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射进一线阳光,就会发现屋中微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因为阳光而显露;心中之妄,因为念佛而显露。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仰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所以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这种经常忆念,与念佛有何差别呢?佛见众生的心口,被烦恼惑业所污染,就以“南无阿弥
陀佛”的洪名圣号,让众生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的时间一久,业消智现,障尽福高,自心本具的佛性,自然可以显现。
圣人想要天下永远太平,人民时常安乐,特作《大学》,来开示方法。开章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虽然明德,人人都各各具备,可由于没有克服妄念和反省观察的功夫,则明德就被幻妄私欲所遮蔽,不能显现,因而也不得受用。使明德显露的办法,在于克服妄念。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关键要搞清这个“物”。“物”是什么?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非外物。由于这私欲牢固结于内心,则所有知见,都随私欲而成偏见邪见。
例如贪名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尽力索取,以至于身败名裂。爱妻爱子,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以至于荡产灭门。这都是由于贪与爱的私欲所引起的。如果将这种不合情理的私欲,消灭干净,则妻,子的是是非非自然知道。名利要从正道获得,不须攀缘妄求。所以,对于这个“物”字,我们先要认识它是幻妄不合情理的私欲,那么把它格除,就变成很容易的事了。否则,尽平生之力,也不能奈何它。即使读尽世间书,也只能成为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的愚痴汉。
厉害啊!私欲之“物”的祸害。若知此“物”,是我们的生死怨家,决不让它暂存我心,则即心本来具有的正知自然显露。正知显露则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引导,势如破竹,原以为难以做到的出乎意料地做到了。人人都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作佛。因为一切人民,各各都具有明德,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都是因为被私欲淹没了,不奋力去提高克服妄念的功夫,以致于从劫至劫,随私欲而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这难道不悲哀吗?然而,如果只以儒家“格致”为训导,而不以佛家的“因果规律”相辅来引导人们,则人们就难以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了。
你年纪才二十一,就能诗能文,这是由于你前世有善根。但你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在人前摆聪明,骄傲炫耀。学问越广博,越要觉得不足。能够那样,则后来成就,不可测量。
民国十年,我到南京。魏梅荪对我说:“佛法我也相信,佛也肯念,师父的文钞也看过,就是吃不来素。”我说:“富贵人习气难忘,您要吃素,希望熟读《文钞》中《南浔放生池疏》,(此文先说众生与佛心性不二,然后说众生历劫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次引梵网,楞严,楞伽经文为证。熟读深思,不只不忍食,而且不敢食了。见息灾法会法语。)应当多次读,自然不能吃肉食了。”这是八月十二日的话。到十月,他六十生辰,恐怕人情难却,就往金山过生日,回家即长吃素了。
世人对于衣食等供身之物,都知道预备,不致临时失措。可对于身心性命之事,却不但不知道预先修行,而且还认为人不享福却预先修行是愚痴,认为自己放肆纵情,任意淫杀,是有福,是有智。殊不知世间那些盲,聋,喑,哑及残废无依之人,以及那些牛马猪羊及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的畜生,就是这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到的“福智”的真实报应啊!
你既然知道自己性情暴戾,就应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别人想。即使别人在德行上对不起我,也要当作我对不起别人想。感觉自己对一切人都很惭愧,惭愧的心情常常有,则暴戾之气,就没有办法产生了。大凡暴戾之气,都从傲慢而起。既然感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心平气和,就不会贡高我慢,盛气凌人了。佛法要义,在于无执著的心。如果预先执有欲得种种境界利益的心,便含魔胎。如果心
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外,别无一念可得,才会有所得啊!
这本《自知录》里的话,是引人入魔的最为可恶的魔话。上海罗济同居士得到此书,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想要广为流布,让罗济同寄我一包,丁桂樵自己写信给我,希望我作序,以作推广。我看后不胜惊异,就将原寄之书,全部退回给桂樵,并极力说明此书的祸害。因为初发心的修行人大都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却经常想要看见好境界,倘若一见此书,就会以急切的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为之变化呈现他所仰慕的境界。等到他一见此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此人即丧心病狂,佛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色欲一事,是举世之人的通病。不仅仅是中,下根之人,被色所迷,即使是上根之人,如果不战战兢兢,时刻保持警惕,那么也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本来足以为圣为贤,只因为过不了此关,反而为下愚不肖,更有永堕恶道者,数不胜数。《楞严经》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来是为了出离生死,如果不痛除此病,则生死很难出离。即使是念佛法门,虽然是带业往生,可若淫习牢固凝结于心中,就与佛隔离,难以感应道交了。要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都作亲想,怨想,不净想。所谓“亲想”,就是见到年纪大的女人,将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想,比自己年长的当作自己的姐姐想,比自己年少的当作自己的妹妹想,年幼的当作自己的女儿想。淫欲心即使很旺盛,也绝对不敢在母,秭,妹,女身边起不正的念头。看一切女人,都是我的母,秭,妹,女,则理智降伏了欲望,淫欲就没有地方产生了。
所谓“怨想”,即要这样想:见到美女,便起色心,就是这种色心,引我堕落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这样一想,则所谓的美丽娇媚者,其危害比盗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强百千倍。对于这样的极大怨家,还要恋恋不舍,难道不是迷惑到了顶点的人吗?所谓“不净想”,即要这样观想:即使是美貌动人的女人,也只不过是外面一层薄皮罢了。如果揭去此皮,则不忍见了。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完全没有一物可让人爱,虽是人们被薄皮所蒙,就妄生爱恋。花瓶盛了粪,人们就不会玩赏它。今天这美人的薄皮,不异于花瓶,皮内所容,比粪更污秽,怎么能爱其外皮,却忘记了皮里的种种秽物而乱生妄想呢?如果不战战兢兢,保持警惕,痛除此习,则一见女人姿质美丽,就爱箭入骨,以致不能自拔。平素尚且如此,死后想要不进入女腹,就不可能了。进入人女的腹还算可以,进入畜女的腹,那怎么办?一想到这里,心神惊怖。然而要想见境不起染心,就必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以上三种观想,则见境自然可以不随境转。否则即使不见境,意地里仍旧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束缚。所以,一定要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才有自由往生净土的分。
我常常说世间人民,在十分之中,因为色欲直接而死的,占有四分,间接而死的也有四分。因为色欲会使人身体亏损,而易受别种外感,导致死亡。对于这些死者,人们无不推之于命。哪里知道贪色者的死,都不是他们命里注定的事。能终天命的人,都是居心清贞,不贪欲事的人。那贪色的人,都是自己害了自己的性命,怎么可以说他的死是他命里注定的呢?依命而生,命尽而死的人,才不过十分之一,二啊。由此可知,天下多半都是枉死的人。色祸的危害,世上没有比它更大的了,难道不可悲,难道不可畏吗?
世上也有不费一分钱,不花一点力就能成就最高德行,享受最大安乐,给子孙遗留无穷福荫,使来生得贞良眷属的人,这种人有这么大的福报,不就是因为他戒邪淫吗?夫妇正淫,前面已略说利害,今暂且不论。至于邪淫的事,没有廉
耻,极秽极恶,是以人道之身,做畜生之事。因此,艳女来奔,妖妇献媚,君子视为莫大的祸殃而拒之,必会招致福星高照,皇天保佑;小人视为莫大的幸福而纳之,必会招致灾星降临,鬼神杀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如果在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就是把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安乐,以及子孙无穷的福荫,来生得贞良眷属等的这些福报,断送在一瞬间的欢娱里了,可悲啊!
聪明人,最容易犯的就是色欲。所以要经常保持敬畏之心,切勿稍有邪念的萌芽。如果偶然产生这种念头,就要想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全知全见。人的前面尚且不敢为非作歹,何况在佛天森严之处,敢存邪想卑鄙的念头,敢做邪想卑鄙的事吗?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如果不能守身,即使能够侍奉亲人,也只是皮毛形式而已。实际上,看贱亲人生我养我的身体,也已经是大不孝了。所以曾子临终时,才敢说放心无虑的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不到死时,都要一心保持警惕,使身体不失贞洁。曾子尚且这样,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
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头,偶尔萌动,就要这样想:我是念佛人,怎么可以有这种心念呢?念头就会消失,久而久之,则凡是一切劳神损身的念头,都没有办法产生了。整天都有佛的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我敢保证你不须十日,即见大效。
业障重,贪瞋盛,体弱胆小等毛病。只要能一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都会治愈。《普门品》说:“若有众生,淫欲,瞋恚,愚痴等念头很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些念头就能离开。”念佛也是这样,只要尽心竭力,没有怀疑,没有二心,便无求不得。
四、论存心立品 导读
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侍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种善业。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计较别人是否对我尽分,我总要尽到我的本分。能对家庭与社会,尽义尽分,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临终时即得往生。学圣学佛,都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韬光养晦,上效古人,躬行实践。
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侍奉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种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计较别人是否对我尽分,我总要尽到我的本分。能对家庭与社会,尽义尽分,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临终时即得往生。因为他的心与佛相应,所以感动佛的慈悲接引。如果虽然经常念佛,但心却不皈依正道,或者对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就会心与佛相背,就难以往生了。因为自心发生障碍,佛也无法慈悲来接引了。
如果遇到境况不佳时,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饥不寒,何必羡慕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样能转烦恼成菩提,难道不能转忧苦作安乐吗?如果疾病缠身,应当痛念身体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厌离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净业,誓愿求往生。诸佛以苦
为师,以致成就佛道,我们要以病为药,速求出离六道轮回。须知具足烦恼的凡夫,如果没有贫穷疾病等苦,将会天天奔驰于声色名利等场合,不会停止。谁肯在春风得意,声名显赫的时候,会去想未来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来锻炼他,可人只愿意承受天的顺境。孟子所说的“大任”,是世间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忧劳,才可不负天心,何况我们是地上的凡夫,径直要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贫病的挫折,那么凡夫惑业就会一天天旺盛,净业难成,本心迷惑,永堕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了。古德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个意思。只可志心念佛以消旧业,千万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说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小人之所以敢假装做善事而实际上却做恶事,是因为自以为别人不知道。他哪里知道,只有世间的凡夫才不知实相。如果是得道的圣人,则清清楚楚全部知道。还有天地鬼神,虽未得道,但因为他们有他心通,所以也清清楚楚全部知道,更何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有他心通和慧眼,圆见三世,如放在手掌之中呢?所以想要没有人知道,除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若知道,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全知全见。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松懈散漫;在人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发恶念了。(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见文钞正编复高邵麟书四。)因为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所以,即使是不知惭愧的人,想到这里也会惭愧得无地自容了,更何况是真修实践的君子呢?
所以要使自己少有过失,就必须先从恐惧鬼神诸佛等全部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开始。(《文昌帝君阴骘文》)说:“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这还是就世间情见而浅显说的。实际上我们的心与十方法界一体吻合,只是由于我迷惑的缘故,所知就仅局限在自己一身了。那些十方法界的圣人,彻底证得了自心本来具有的法界藏心,对法界中一切有情众生的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佛同具真如自性,在这点上自己和他人并没有两样。人若懂得了这个道理,自然能够战战兢兢,时刻保持警惕,主敬存诚。刚开始时则努力消除妄念,时间一久则无妄念可得了。(恶念愿属妄念,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如果能觉照,则妄念灭而真心现。)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时时提防过错,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才与佛道相应。这样的人,一定往生。若不这样,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学佛之人,先从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然消失,怎么还会有不如法的地方?若有就要用力消除,才是真实履行所学。否则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为愈下,这是今天学佛自称通家者深入骨髓的大疮。倘若能够希望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则学得一分,就得一分实益了。
诸恶众善,都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具体做事。心地上完全不起恶念,则全体是善,这个人念佛,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要使心地只有善没有恶,应当在一切时,一切处,主敬存诚,如同面对佛天,才有希望。心一放纵,各种不如法的念头,随之而来。
过去的罪业,虽然极其深重,只要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用正确的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矢志不渝,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所以经上说:“世间有两种好健儿,一是自己不犯罪,二是做了能忏悔。”“悔”这个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口说无益。譬如读药方却不服药,则一定没有愈病的希望。倘若能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