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秒菁华录白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9:58: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方服药,自然可以病愈身安。所怕的是,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了。

学圣学佛,都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韬光养晦,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这样,则他的学问和品德,便可高出同流之辈。常常有一些聪明人,都是矜夸暴露,尖酸刻薄,他的心绝无涵养。这种人不是终身坎坷,就是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见文钞续编复金善生书。)

“忠”这个字,它的含义可以贯穿在一切行为之中。人如果存有忠心,则必定能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和睦亲族,诚信待友,怜悯孤儿,周济寡妇,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忠心,则不欺诈,不欺诈就会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分则属于自己分内中事,自己必然会实干实行,绝不会有表面上应付你而实际上却不尽心尽力的欺诈行为。近世虽然已经推倒了帝制,但是仍然必须事事讲忠,才不至于互相诈骗,没有依从的道德标准。

五、评修持各法 导读

印光大师认为,法门虽多,主要有二,即禅即净,解脱最易。禅靠自力,净兼佛力,二法比较,净最契机。也就是在所有的法门中,禅和净是最好的法门。而将禅与净相对比,净又是最好的法门。修净最好的方法则是持名念佛。祖师告诫,千万不可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太浅近,丢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法门。在四种念佛法门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门最为契机。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和盘托出。对于各种苦行,印祖一般不提倡。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为榜样而仿效。

我私下思考修持法门,有两种不同。如果依靠自力修戒定慧,以至于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一般法门。如果具有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这是特别法门。一般法门全靠自力,特别法门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也属于自力。现以比喻来说明。一般法门如画山水,必须一笔一画而渐渐完成。特别法门如拍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拍照就完成了。一般法门又如步行起程,身体强健的人每天也不过百十里。特别法门如乘转轮圣王的轮宝,一天即可遍达四大部洲。我们既没有立地成佛的资格,又没有断除见惑,可以无论如何都不造恶业的实证,如果不专修净业,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带业往生,则恐怕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出生入死,没有办法解脱啊!这难道不可悲吗?愿我同人,都生正信。

不要说缘想一尊佛,不如缘想多尊佛的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释天宫的因陀罗网珠,千珠入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如果是久有修证的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如果是刚发心的末学,缘境如果宽了,则心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许会引起诸多魔事。所以我佛世尊,及历代祖师,都让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个缘故。等到他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都全部具足。古人说:“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形容了。

我等心性,与佛同类,只因迷惑,轮回不息。如来慈悯,随机说法,广使众生,就路回家。法门虽多,主要有二,即禅即净,解脱最易。禅靠自力,净兼佛力,二法比较,净最契机。如人渡海,必靠舟船,很快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

生,唯此捷径,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菩提心,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等到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决,恳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千万不可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太浅近,丢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法门。在四种念佛法门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门最为契机。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和盘托出。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底看见西方。持名一法,是入道的玄门,成佛的捷径。今天的人对教理观法,都不清楚明白,若修观想实相,也许会引起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应当修易行之行,自然感来最妙的果了。

虽有十六观,但修行人学习,应当从容易修的开始。或者作如来白毫观,或者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是让人知道修行往生的前因与后果罢了。只要完全了解明白就行了,不必特别以此作观。观的道理,不可不知,观的实践,暂且缓行。如果理路不清,观境不明,心浮气躁去修观想,则容易引起魔事。即使能使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的念头,也会因喜成障,也许又会前功尽弃了。故《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此法千稳万当。等到心归于一,净境自然会现前。

作观只取对自己最得力的练习,何必从头至尾,天天重习?佛说十六观,前面则是让人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后面九品往生,让人知道所修的因果。各观既然知道,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其他各观。

《观无量寿佛经》说:“此心作佛,此心是佛。”“作佛”,就是说观想佛像,忆念佛德以及佛号。“是佛”,就是说在观想忆念的时候,佛的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现于观想忆念者的心中。如镜子照像,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全部摄录。如果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了。心的本体,如一张白纸。心的作用的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它的本体虽然相同,但它的造诣却完全不同。所以说:“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我们对于所念所作可不慎重吗?

观想这个方法,如果不是那种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速成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的人,修它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是一代时教,一切法门的通途妙行。如天台宗的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都是实相念佛,即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这个念实相佛,说起来容易,要修行有证,实在是难中之难。如果不是再来的大士,谁能即生亲证?持名这个方法,是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又佛心的一个法门。于持名念佛的修行认识到自己的当体实相,则利益宏深。外面持名念佛而实际上是专修实相的,一万个人中也难得一,二个实证的。能得到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的果报,已经是属于上等的了。了生脱死的大事,难道光志大言大就可以成办了吗?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我们怎么可以不自量力,而专门以最难的观想为主呢?超过常人八尺的丈六金像,佛已为我们说过了。下品将要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因此《观无量寿经》仍然以持名为最重要的修行。《无量寿经》详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及极乐世界清静庄严之相,是作为依小本《阿弥陀经》修行的要诀。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本经,我们才知道《阿弥陀经》的内容只是上述两本经的要点罢了。因此,虽然是依小本《阿弥陀经》修行,但也不能忽视这两本经,认为它们无关紧要。至于修持,果然真正至诚,一顶礼一称名,都可消灭无量罪过,增无量福德,并非一定有什么固定的方式啊!心地清净,圣境现前,是我本来就具有的,怎么可以如贫儿拾金,显出喜得发狂的样子?既然有这个样子,完

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万修万人去的最直捷稳当的法门。我们心中,必须先要清楚明白这个法门的所以然。如果还有余力,再去参究一切经论。各种法门,都可作为这个法门的辅助。今天既然发心念佛,就应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欲得一心不乱,在于心专注与恳切罢了。见文钞三编答幻修学人问。)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向。不必求自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以开悟为事,净宗则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的,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的,万无有一。

没有做到一心不乱之前,千万不能萌发见佛的想法。能做到一心不乱,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要见即刻可见,不见也完全没有妨碍。倘若急着想要见佛,心念纷飞,要见佛的念头,牢固结于心中,便成修行大病。久而久之,则多生怨家债主,趁你有这个急躁妄念,现作佛身,企图以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身都是魔气,一见便生欢喜。从此魔入心腑,着魔发狂。即使有活佛来,也无可奈何了。

只要能够一心不乱,何必就要预先想着见佛?一心不乱以后,自然知道善恶好坏。不见佛固然能够工夫上进,即使见了也能更加息心专修,一定不会有误会的事情发生,只有更加精进的好处。世间不明理的人,稍有一点修持,便怀越分的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一定会光明显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只希望发光,本来是一块浑身垢秽的镜子,若有光产生,也属于妖光,不是镜子本身的光。我恐怕你不善于用心,以致不但自己失去利益,并且还退人信心,因此补寄一信告诉你如何做。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依照他的话这么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道了这个,就应当能够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了。

闭关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然归一了,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归一之前,千万不可以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一定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加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到的事物都会从镜子里面反映出来,形形色色,可它是它,我是我,与我有什么相干呢?心未归一而急求感通,即此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

近来的人常常好高骛远,稍微有一点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大多将念佛看作无用。他只知道禅家机语的玄妙,相宗法相的精微,密宗威神的广大,却不知修禅之人即使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若烦惑未尽,则依旧不能了断生死。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即使明白种种名相,也如人只说食物却吃不到,只数珠宝却得不到一样,究竟有什么利益呢?密宗虽然说现身可以成佛,可能成的人,决非地上的凡夫。凡夫妄生这种想法,则着魔发狂的,十有八九。因此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它是千稳万当的无上第一法则。

如果他天姿聪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但仍须以净土法门为依归修行,才不至于有因无果,把了生脱死的妙法,作口头活计,得不到它的实际利益了。必须要主敬存诚,对经像如对活佛,不敢稍存怠慢和忽视之心,这样才会随自己的诚心大小,而得到深浅不同的利益。至于根机愚钝的人,暂且专门研究净土法门,果真信得及,守得定,一定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与那深通经论,却不修行净土法门的人相比,所得到的利益有天壤之别啊!如上所说,无论什么资格,最初先下这一味药,则无论什么邪执谬见,我慢放肆,或者以为圣境太高,就以下劣自居等病,由这一味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无不随手而愈。

禅宗常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是大彻大悟。说见性成佛,是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实际是理即佛与名字佛,并非是福慧圆满的究竟

佛。这人即使悟到最高境界,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在一切境缘中,对治烦恼习气,让自己心地清净没有其他污垢,则可以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了。佛在世时这种人很多,我国唐宋时还有,今天则大彻大悟,尚且不易得到,何况烦恼全无的人呢?密宗现身成佛,或说即生成佛,这与禅宗见性成佛的话相同,都是称赞功夫很高的说法,不可以认做真能现身成佛。要知道现身成佛的,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除此之外即使古佛示现,也没有现身成佛的事。

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弘扬阐述净土,不崇尚玄妙,只在真切平实的地方,教导人修持。至于他对专,杂二种修法的开示,可以使人受益无穷。专修就是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意业专念,这样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就是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专一,所以难以得益。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这是金口诚言,千古不变的铁案。

每日根据自己的精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此作为自利利他的依靠。对一切人,都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让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才可以依靠佛的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还要不与人说做不到的大话,任人说自己是百无一能的粥饭僧,大略就是如此修行。

他人教人修行,多在玄妙的地方着力。我教人,多在尽分上指点发挥。假设不能尽分,即使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罢了,况且还没有穷源彻底的事呢?刺血写经一事,暂且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怕血耗神衰,反成为修行障碍了。身安而后道隆。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为榜样而仿效。只要能够得一心,就法法圆备了。

居士在俗修真,随缘精进。执持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抱着“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不厌其苦游遍圣地名山,记录游访事迹以开人耳目,确实可以说是为法忘躯的人了!但是以我的愚见,似乎可以止步休息了。如果还要广游,宜以神而不须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就可当作游访路程。安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神愈游则身愈健,念愈广则心愈一。寂,则一念不可得;照,则万德本具足。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现于当念;无边刹海,摄归自心。与你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履危岩而惊怖相比,不只是一天与一劫的差距啊!鄙见如此,不知居士以为如何?

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确实应当舍繁就简,专修净业。净业有大成就后,再弘扬其他法门。才会得到自利利他之实益。否则虽能利人,也非究竟。修净业的人,来不得一点机巧。如果好奇而厌恶平常,必然会弄巧成拙。这就是为什么通宗通教的人,常常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更有实际利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往生极乐,一定可以预见,否则,生不了极乐,也是可以预见的。

念佛一法,只有死尽一切狂妄知见的人才能得益。任凭你智同圣人,也都要置之度外,将这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即使以死相逼,让你改辙,也不可得。这样才算是聪明人,才能得实际利益。否则由于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一无知识的老实人,更容易得益了。

看你的来信,知道你是个发大菩提心,期望自,他都得利益的人。可你说:“自利心淡,利他心切。”我认为这句话也很有问题。不能自利,一定不能大利于他人,二者应当不分亲疏才对。然而利他是纯真之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那么自利这一边怎么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份呢?

你喜欢念《金刚经》,当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为净土助行。可净土五经,

它的功德也不亚于《金刚经》。寄你的经书,先详阅我所作的序,则书中大意可以全部知道。然后再静心恭敬阅读,则无边利益,自然可亲得。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但见理多偏。比如他说的念佛四大要决,他的用意也并非不善,可措词立论,完全与古德相反。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这全体都是背离正道的谬论。佛经教人求一心,他却教人不求。不消除妄想,能得一心吗?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怎么可以因为做不到一心不乱就不按佛经上的教法去做呢?如果以不易得一心而让人不取法,则是让人取法于下了啊!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却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可要亲证三昧,能静当然好,不能静,也无妨即动而静。他却完全以静为邪,说这样是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要旨。这种说法的过错真是难以说尽啊!况且念佛一法,圆融包容一代时教一切法门,可在他那里,“静”这个字,尚且隔在外面,怎么可以说他是净宗真善知识呢?希望二次再版时,删去这四大要决。这样,才不会让初机受害,而通人也不会讥笑了。

不修身而念佛,也有利益,可能否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才干杰出的人只求恭敬诚意,这是他幸运的地方。你所撰的两句,虽然对,但不是很确切,宜改为“智断烦情超苦海(烦,即烦恼。乃通指。情,则专指淫欲。),立坚信愿入莲池”则确切。用功法则,都包含在这两句话里了。

念佛一事,要现生得利益,就必须至诚恳切常念。若种善根,即使是游戏或玩笑中念一句,也一定会在后世因为这个善根,发起修持。所以古人大建塔庙,想要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这一句佛号,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因此要知道肯念佛当然好,不肯念,为他说,他听到佛号,也种善根,听得久了也有大功德。

十念一法,使人的心随气息而收敛,无从散乱。这个法的奥妙,不是智者则无法知道。然而只可在早晨用一次,或者早晚及日中用三次,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千万不可说此法最能摄心,让人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是出声还是默念,要看他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倘若所处之境地不宜大声念,则只可小声念,或者金刚持。念佛功德只在专心致志,音声大小还是次要的。

你想要我让你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现前,莲池大师的发愿文里虽有这些境界的话,可你千万不可发痴,想即刻就得到。如果想即刻得到,必定会着魔发狂,佛也不能救你了。譬如小儿扶墙学走路,连不跌倒尚且难以做到,却想要飘行长空,遍观四海,难道不是梦话吗?只求往生,即了生死。如果想要悟此心,见此境,还必须慢慢修,才能有一分悟即有一分见。如果想要圆悟圆见,非成佛不能。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学佛道来摆脱凡俗,如果不注重这四句话,就如无根之木,期望它能盛茂,无翅之鸟,盼望它能高飞一样。“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地上的凡夫,想要在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这四句,则相当于无因却想要得果,未下种却想要收获,万万没有这样的道理。果然能将这八句,全心全意担负起来,则一定可以在生进入圣贤之境,死后往生极乐之邦。

六、勉行人努力 导读

人生在世,具足八苦,即生天上,难免五衰,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痛苦,享受各种快乐。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于这些话还不醒悟,还不精进修净业,则与同时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无情木石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