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量温度环流 大气科学导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5:28: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热量平衡过程

假设射入大气圈的能量为100个单位 云层反射20个单位,大气散射返回宇宙空间6个单位,地面反射4个单位,地气系统共反射30个单位。 被大气吸收了16个,云滴吸收了3个,二者共吸收了19个单位。 地面吸收总辐射51个单位。

? 地面因吸收总辐射而增温。根据全球年平均地面温度,其射出长波辐射能量相当于117个单位,其

中进入大气圈的有111个单位被大气吸收,只有6个单位透过大气窗口进入宇宙空间。 ? 大气吸收了19个单位的太阳辐射和111个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然后进行长波辐射,射向地面的辐

射(称为大气逆辐射)为96个单位,射向宇宙空间为64个单位。 ? 大气总共吸收(太阳19+地面长波辐射111)130个单位。 ? 大气总共支出(射向地面96+射向宇宙空间64)160个单位 ? 全球大气的年平均辐射差额为负--30个单位亏损的能量,由地面向大气输送的潜热23个单位和显热

7个单位来补充,以维持大气的能量平衡。

大气收:太阳19+地面长波辐射111+潜热23+显热7=160 支:射向地面96+射向宇宙空间64=160

地面收:太阳辐射51个+大气逆辐射96个=147

支:进入大气111+进入宇宙6+潜热23+显热7 =147 宇宙空间(大气上界)进:100

出:云反射20+大气散射6+地面反射4+地面长波辐射6+大气(和云)长波辐射64=100 大气圈顶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

? 全年日辐射总量低纬大于高纬, 季节变化低纬小于高纬。 ? 日辐射总量夏季大于冬季,其纬向梯度冬季大于夏季。

? 春分日和秋分日赤道日辐射总量最大,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

? 夏至日的日辐射总量从北回归线向南递减,南极圈内为零;向北递增,北半球高纬最大。 ? 冬至日的日辐射总量从南回归线向北递减,北极圈内为零;向南递增,南半球高纬最大。 辐射差额(又称净辐射或辐射平衡)

? 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 =地面太阳总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 大气辐射差额:大气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逸出辐射)

? 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地面和大气系统吸收与放出辐射之差 =地面与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地面和大气逸出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的分布特征

? 地面辐射差额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为正值;

? 相同的纬度,海洋上地面辐射差额大于陆地,最大值出现在热带的海洋; ? 陆地上极大值出现在近赤道的南美、非洲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区; ? 极小值出现在副热带的沙漠地区。 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分布特征

? 南北纬35°大体处于能量输入和输出的平衡点,净辐射为零;

? 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年平均净辐射为正,为热源; ? 在极地附近的高纬地区,能量的输入小于输出,年平均净辐射为负,为热汇; ? 海洋区域吸收的能量比陆地多,海洋是热源,陆地是热汇。 地面与大气热量平衡

? 地面辐射差额和大气辐射差额与潜热、显热等的热量传输相平衡。

? 潜热:地面与大气之间由于水的相变而进行的热量交换,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地面风速,二

是地气水汽压差。

? 显热:地面与大气温度不同而进行的热量交换,也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地面风速,二是温度

差。

海陆与大气热量交换的差异

海洋提供给大气的 年平均潜热为293.08×103J/cm2a 年平均显热为50.24×103J/cm2a

大陆提供给大气的 年平均潜热为104.67×103J/cm2a 年平均显热为104.67×103J/cm2a 总体上来讲,

海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更多,且以潜热为主

辐射差额无论冬夏都是海洋上最大--传给大气的热量也多 1月份显热(直接提供给空气增温的热量)海洋也是最大的 1月份潜热(因蒸发提供给大气增温的热量)海洋也是最大的 说明1月份海洋是大气的热源,陆地是冷源。

7月份显热、潜热最小(但是此时海洋辐射差额最大),这时 ,7月海洋是大气的冷源,大陆是热源。 二、温度

? 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实质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物体获得热量时,气温升高,

失去热量时气温降低。

? 有三种温标用于度量物体温度的高低:

绝对温度(Kelvin),摄氏温度(Celsius)和华氏温度(Fahrenheit)。

? 华氏温度早在1700年由G.Daniel Fahrenheit 提出,他把当时用冰和盐水混合所得到的最低温度定为

0 度,水结冰的温度为 32 度,水沸腾的温度为 212 度。这样,从水的冰点到沸点均匀地划分180份。

温度的换算

? 摄氏温度是18世纪提出来的,它把水的冰点定为0度,沸点定为100度。

? 绝对温度是从热力学的研究中导出来的,Kelvin 提出在分子热运动完全停止时物体的温度应该是

–273.150 C , 这应该是绝对的0度。

0C?50F?329 0K?C?273.15

一个最简单的地球表面温度模型

?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它一面吸收太阳辐射,一面以它自身的温度向宇宙空间发射辐射。其热量平衡

关系应当有

其中S0 为太阳常数,T 为辐射平衡温度,? 为地球大气系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 S0 = 1376 w/m2 , ?= 0.3

?? 可得T=255K( -180C)它远低于地球表面的实际平均温度 150C 问题出在那里呢?

?= 0? 此时T=279K( 60C),仍然偏低。 大气的温室效应必不可少!

?S0?1????14T ???4?? ?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

? 为什么大气温度随高度会有现在这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 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大气温度也应该随高度单调递减。但现在有些层次温度是上升的,必须有热源。

在平流层温度升高是臭氧的吸收,在热层是氧分子的吸收。

地表温度的区域和季节变化

以上所讲的主要是全球的年平均温度。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各个纬度太阳光入射角和日照时间的不同,地球各纬度的地面温度不同,并有季节变化。

1月气温分布

? 等温线大致呈纬向分布,南半球比北半球规则,气温从赤道向高纬递减;

? 海陆分布影响气温分布:北半球洋面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南半球洋面气温低于同纬度陆地; ? 暖、冷洋流影响沿岸的气温分布; ? 极端低温中心: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岛; ? 极端高温中心:澳大利亚中西部沙漠。 7月气温分布

? 等温线大致呈纬向分布,南半球较为规则;北半球南北温差减小;

? 海陆分布影响显著: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洋面,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的洋面; ? 北半球暖洋流的影响减弱,南半球冷洋流的影响明显; ? 极端低温中心:南极洲; ? 极端高温中心:撒哈拉沙漠。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1.地面温度日变化曲线; 2.地面热量支出日变化曲线; 3.地面热量收入日变化曲线。

Tm:地面最低温度;TM:地面最高温度

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 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 量收支相抵(平衡)的时刻。

对于北半球而言,一年中 地面最热月温度,一般出现在7月或8月,地面最冷月温度一般出现在1月或2月。

夜间冷却

? 辐射降温

? 辐射逆温层 静风 晴空 长夜 可达100m

空气的温度高低实质是空气分子运动快慢(内能)的表现,所以空气既可以通过与外部的能量交换而升高或降低温度-气温的非绝热变化,也可以通过做功而变化--气温的绝热变化。 1CpdT?dP?dQ ?山地气候分布

一座高山从下到上拥有不同的气候,山下湿润温暖,山上干燥寒冷,就象从热带到极地的气候分布一样。所以,有人把喜马拉雅山成为地球的第三极。 外界强迫导致辐射收支不平衡

? 如果收支不平衡,事情会怎样呢?

? 就地球大气系统整体而言,如果大气上界进入的能量增加了,地球大气系统要增温,反之要降温。 ? 近来,很多讨论集中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即讨论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某种因子有变化,例如

CO2的浓度增加了,或气溶胶的浓度增加了,它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影响。这时,常常引用辐射强迫这个名词。

温室气体增加

? 讨论辐射强迫时先要确定一个参考时间,常用工业革命之前(1750年),假定这时候人类活动对自

然界的影响不大,大气能量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而现在CO2增加了,它增加了对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的吸收,从而减少了大气顶部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因此使地面要增温。这是一个正的辐射强迫。 ? 气候模式计算表明,由于CO2浓度倍增,即比工业革命之前的浓度增加一倍(280 – 560ppm),大气

顶出射的长波辐射要减少4w/m2,即辐射强迫为正的4w/m2。

从1750 – 2000年,CO2变化从280 – 365ppm,辐射强迫约1.5w/m2。

?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许多温室气体的增加(CO2, H2O, CH4, N2O等)都有正的辐射强迫。 云对辐射的制约

地气系统的辐射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云的制约。云反射短波辐射,吸收长波辐射,在地球系统中可以产生正、负两种反馈,净效果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