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28: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Anthropotomy Physiology

课程编码:27A21301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适用专业:药学、制药工程

推荐教材:岳利民,崔慧先等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参考书目:1. 郭光文,王序等编,《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2. 王玢,左明雪等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主要立足于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人体主要器官的大体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功能活动规律,为后续课程和疾病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并使他们懂得今后不仅要学习药物的合成、理化性质、制剂等专业知识,还要懂得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有关知识,同时在寻找和开发新药及新的剂型或配方等工作中也必须具备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有关基本概念、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细胞的基本功能、各器官的结构及

其功能和调节,皆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或疾病;

2. 熟悉的内容为细胞器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各部位骨和肌的名称、位置和形态,各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以及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过程、生理意义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或工作打下基础;

3. 了解的内容大多是常识性的知识、生理学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及其过程,

为深入研究提供手段。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方法和

三个水平、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刺激、反应概念;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1 人体解剖生理学概述 §1.2 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1.3 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第二章 人体的基本组成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胞的组成和基本结构,细胞周期及其意义、细胞增值和凋亡,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熟悉上皮、结缔、肌肉、神经组织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胞膜的结构;细胞周期;减数分裂;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分类。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2.1 细胞 §2.2 组织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及不同方式;掌握细胞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概念及其特点和产生机制,极化、超极化、去极化概念;掌握细胞的兴奋、兴奋性及其变化规律、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兴奋传递。熟悉细胞跨膜信号转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

结构及其兴奋传递。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3.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3.3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3.4 肌肉的收缩功能

第四章 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骨的结构,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不同关节的形态结构。

了解上、下肢的特点及其结构 ,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主要关节的构造;各部骨的组成及其特点;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及其作用。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4.1 骨与骨连结 §4.2 肌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血液各成分的功能,生理止血、血凝基

本过程、血型和输血原则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血液凝固的过程;ABO和Rh血型的分型依据、特点和临床意义;输血的原则和交叉配

血试验。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5.1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5.2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5.3 生理止血和血压凝固 §5.4 血型和输血

第六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液循环途径、射血机能以及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

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等。熟悉心脏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血管的分布、淋巴系统的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脏的结构;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心脏的射血机能。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态与功能相结合,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6.1 循环系统的结构 §6.2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6.3 心脏的泵血功能 §6.4 血管生理

§6.5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6.6 器官循环

第七章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原动力以及呼吸运动形式,胸膜腔内负压

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血氧含量、血氧容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和氧解离曲线的生理意义。熟悉各呼吸器官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呼吸过程的组成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胸膜腔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肺通气、气体交换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等呼吸环节

中的活动规律以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结合自身呼吸,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7.1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7.2 肺通气

§7.3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7.4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7.5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八章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关基本概念,胃液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各消化腺的分

泌物成分和功能;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及其神经调节。熟悉各消化器官的位置、

形态、结构和功能,胃肠的化学性消化和机械性消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及其神经调节;消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8.1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8.2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 §8.3 口腔内消化 §8.4 胃内消化 §8.5 小肠内消化 §8.6 大肠的功能 §8.7 吸收

第九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能量代谢的有关概念以及体温的维持及其调节过程,机体能量

的来源和去路及其测定方法、影响因素。熟悉体温正常值及生理波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及其测定方法,各种散热方式和体温调节机制。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9.1 能量代谢 §9.2 体温及其调节

第十章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尿液形成的各环节过程及其调节以及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

定中的意义。熟悉肾和膀胱的基本组成及其结构,肾血液循环,功能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尿的生成与调节以及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0.1 泌尿系统的结构 §10.2 尿生成的过程 §10.3 尿生成的调节 §10.4 肾功能评价 §10.5 尿的排放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其一般生理特性;掌握眼的调节、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声音传入耳的途径。熟悉眼和耳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理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1.1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11.2 眼的结构与视觉功能 §11.3 耳的结构与功能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神经系统的有关概念,脑和脊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十二对脑

神经、脊神经的组成、分布和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和反射弧中枢内传导的特征;突触的概念及分类,经典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机制;牵张反射及其产生机制。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分部及其外部形态,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十二对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和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经典化学性突触传递

的过程及机制;牵张反射及其产生机制。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2.1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2.2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12.3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12.4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2.5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能 §12.6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2.7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激素的概念、分类、作用特点和机制,下丘脑和垂体间的结构

与功能联系。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功能,各类内分泌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激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和机制及其调节。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3.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3.2 激素

§13.3 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联系 §13.4 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

第十四章 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睾丸和卵巢的功能,生殖细胞的产生及其调控、受精等生殖过

程以及月经周期等。熟悉各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殖细胞的产生及其调控、受精等生殖过程以及月经周期。 [授 课 方 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内 容]

§14.1 生殖系统的结构 §14.2 男性生殖功能 §14.3 女性生殖功能

撰稿人:王福文

审核人:牟艳玲[授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