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0:56: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一年级

语文试卷

本试卷包括两道大题,共29道小题。共6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60分) (一)课内基础(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嗔怪(chēn) 吆喝(yāo) 诸葛(gě) 悄然(qiǎo) ....B.鏖战(lù) 皈依(guī) 愧疚(jiǔ) 案牍(dú) ....C.帷幕(wéi) 蟠桃(pān) 姊妹(zǐ) 适宜(yì) ....D.援琴(yuán) 饿瘪(biě) 掣出(chì) 筑窠(cháo) ....2.下列四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闲情益致 同病相怜 虎啸深山 欺君网上 B.兴质勃勃 刀砍斧剁 桑田苇泊 湖光山色 C.淋漓尽致 雁排长空 茂林修竹 迅若流星 D.珊珊来迟 恶惯满盈 鱼游潭底 安家落户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B.《黄鹂——病期琐事》的作者是孙犁,原名孙树勋,当代作家。

C.《会唱歌的火炉》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迟子建。

D.《伯牙善鼓琴》一文中“卒逢暴雨”中的“卒”的意思是最后。 (二)名句积累与运用(9分)

4.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7.《论语》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的句子是:□□□□□□,□□□□□□。

8.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遥寄对朋友牵挂之情的诗句是:□□□□□□□,□□□□□□□。

9.《陋室铭》中,写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脱俗的句子是:□□□□□,□□□□□。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本文作者是 ,字茂叔,号濂溪, (朝代)哲学家。(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③陶后鲜有闻( ) ④宜乎众矣( ) ..

12.本文题为“爱莲说”,却从菊和牡丹写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13. 从文中“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14. 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的君子。请结合文中对莲的具体描写体会莲都具有哪些君

子的品性?(3分)

(乙)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闵:同“悯”,担心,忧虑。②芒芒然:十分疲倦的样子。③病:疲倦。④非徒:不但。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谓其人曰( ) ②非徒无益(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7.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

文/从维熙

多少年了,我一直难忘我的文学启蒙老师。那是我在通师附中读初中二年级时的1948年,开学之后一位风风火火的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他向同学们问好之后,开场白便惊呆了所有的同学。他说中国文学界有“三峰”,接着便在黑板上写下这“三峰”的名字:胡风、雪峰、田秀峰。正当同学们不解其意的时候,他直白地告诉同学:“胡风、冯雪峰的大名,你们一定听说过——我就是尾随其后的田秀峰。”我明白了,他是用“峰”与“风”的谐音,幽默地介绍他自己。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如此公开张扬个性的老师,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但就是这位不拘小节的老师,给予了我文学上的火种,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记得,这位田秀峰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又各自相异,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