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8:40: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再论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不能淡化
摘要:
淡化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及未来令人堪忧,因而中学语法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法教学应不应该淡化,学生学习系统的语法知识——从法律角度来说,应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因为法律语言必须是表达精准的规范语言,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现代文阅读中虚词和复杂句子的意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法教学现状及未来令人堪忧 语法教学不能淡化 法律语言是精准规范
的语言 学习规律:感性—理性—感性 遵循语法规则
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大语文素养,中考对这部分的要求是:能辨别句子基本类型,句子内部、句间关系,并能说出理由,能修改常见病句。让学生长期受益。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高度重视语言教学——语法教学,针对语文教育的政治倾向和文学倾向,提出“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九十年代,语法教学也曾有过语法条条框框多,过分细化,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极端。为了纠正这种弊端,语文教育界又兴起了“淡化语法”的倾向,有人提出了“淡化语法教学”的主张,致使中学语文语法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渐渐地教学大纲和教材里语法都遁了形,而高中教材比初中教材清除语法知识的速度更为迅速、彻底,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就销声匿迹了,彻底退出了语文教学的舞台。如今,初中语文“淡化语法”冲击着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语法“淡化”了,初三毕业,许多学生不懂形声字,错别字连篇,却不知为什么是“错字”、“别字”;许多学生连词性都辨不清;句子较短还好说,句子一长,许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一叶障目”,感到如坠云雾,不知所云…… 淡化语法的主要表现为语法知识内容过简,语法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淡化语法,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试想,教师不必费神费力讲解、启
发、点拨、疏理、释疑,何乐而不为?学生不必动脑、动手、分析、归纳、理解,岂不“皆大欢喜”?中学淡化语法教学, 不讲语法,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其带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一,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语言不仅是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 感人的重要条件。语言不好,缺乏魅力,文章就很难写好。文章不感人,除了其他因素之外,用词不当、句子不通、表达不清也是重要原因。优美的文章、论证有力的佳作,都和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对于锤炼字句都是十分重视的。如,宋朝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一个典型的炼字案例,其中的“绿”是经过了不厌其烦的推敲。清代贺贻孙在《诗笺》中也指出:“前辈有教人炼字之法,谓如老杜‘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是炼第三字法;‘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是炼第五字法之类”。他的结论是“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是我国古代作家锤炼语言的文法章法。锤炼字句就是讲究文法章法,拿到现在来讲,就是要用词规范、句式规范,然后才能做进一步的修饰,这就需要有语法基础。语法作为语言的结构规则,必须要学习。学习规则后才不至于犯错误,才能增强语感,进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当今初中语文“淡化语法”,学生对汉语语法所知甚少,他们的作文中,语法错误随处可见,这是因为学生语法基础薄弱,在写作中不具有修改语法错误的能力,不具有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推敲和调整的能力。汉语是缺少严格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所以必须依靠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学生没有系统学过汉语语法,他们头脑中的汉语语法知识体系就是在这种错误的建构中形成的,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将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其二,给社会及语言学科带来的负面影响。语法作为语言的要素之一,是语言规范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运用语言时比较随意,语法错误也就很多。另外,从当今的状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词类辨析能力,不懂得短语以及句子的结构规则,如果在写文章中出现语法失误,恐怕很难发现并改正过来。学生进入社会,他们的语言习惯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到电视网络媒体出现严重语病的怪象。而现今初中语文教学舍弃语法教学的做法,使一些对语法感兴趣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错过了培养的良机,影
响了他们成为语法研究者的可能,这种做法将会制约语法学的发展。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难以弥补初中语法教学的缺失。
所以,中学语法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法教学应不应该淡化,淡化到什么程度,这是专家们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本人意欲通过比较大纲、新课标和教材中初中语法教学内容的变化来分析目前语法教学的情况。之所以选择初中阶段,是因为这个阶段对语法教学具有特殊意义。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到初中正式接触语法,开始学习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师要做好入门引导工作,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法学习有兴趣,是关系今后语法学习效果的关键;另外,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现代文阅读中虚词和复杂句子的意思;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从表达角度,尤其是从法律角度来说,语法,非常重要。我看,老师要讲而且要多训练,但,不能碎片化,不能用过去的死抠教条式的教法。让学生多背一些规范语言的经典文章,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平时讲语法时,我往往把其中的句子做例句(如,其中的三个双重否定句等)。毛泽东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语法教材,最好要学生多背一些,因为其语言是最规范的语言。平时教学中,只要课本出现毛泽东的文章,我是一定要学生背诵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的语感培养和训练。我看,对于初中生,语法,不能淡化,不管是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还是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角度,特别是从法律角度来说,应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因为法律语言必须是表达精准的规范语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教学,但不要死抠教条,要在引导学生背诵语言规范的经典文章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分析点拨,并及时总结。这样,学生对所学的语法知识的感悟就自然很深了。对于要读普高的学生来说,语法知识还需系统地学习。因此,初中老师还需将简易的语法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否则,不但高中老师会责怪,学生更会埋冤。结合练习单独抽出来讲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从中国人学语文的历史来看,不学语法与学语法无法相提并论。确实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语法规则。但前人的语言文字现象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习惯、规则上的,这种习惯、规则慢慢积累,便自然而然形成了语法。并不是《马氏文通》出现之后才有语法,即使后人不归纳、不整理,语法也已存在了,因为不遵循语法规则就会说病句、写病文。任何学习都要遵守这样的学习规律:感性—理性—感性。即:先在感性材料中学习,获得感性知识,然后从感性知识去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用理性知识指导学习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