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3:00: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4-2015 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业

1. 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三个组成部分?

答: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着的劳动者的能力才能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劳动者的生存和维持,则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这样,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就是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就由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的. 2. 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实行等价交换,才能使交换成为互利的事情,否则,商品交换就不能长久持续下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由于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导致价格波动,又由于价值决定价格,使价格围绕价值 这个中心波动。 3. 绝对剩余价值方法与相当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当然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也 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范畴。比方说,工人党的劳动日是 12 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 6 小时,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把工作日延长到 14 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就是 8 小时,这种方式就叫绝对做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实际上是在生产 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以这些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就下降了,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这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方法 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 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 法。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其有哪些形式?

答: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可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论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和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形式,还是国家在私人垄断企业外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总之,所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从竞争的范围来看,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 5.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从根本目的上来说,国家宏观调控,是为了更好满足全社会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及实现社会主义公平,这就需要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的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从调控的社会经济基础来讲,国家宏观调控,是在市场机制成为整个社会资源基本的配置作用的基础上进行调控,也就是说,它不能取代甚至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在市场机制发挥良好作用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第三,从调控的范围看,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也就是说,市场通过纵横交错的经济关系网络,把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联系起来了,因而,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对市场运行的间接影响,就能达到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第四,从调控的对象看,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以对经济总量的控制为主,例如通过对总需求、国民收入、投资、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的控制,然后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市场机制,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第五,从调控的过程上来说,国家宏观调控具有动态性。为达到预期目标的宏观调控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作用过程,在本质上具有动态反馈的调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