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育观念和德育体系上进行学校德育变革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9:47: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德育观念和德育体系上进行学校德育的变革

摘 要 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确立,公民道德标准随之改变,我国德育教育也从观念和体系上随之进行改革并与之相适应。本文主要介绍了价值观念的改变如何促进了德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德育体系的转变,并介绍了学校德育体系的转变中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 价值观 德育观念 德育体系 一、价值观念的变革促进学校德育观的变革

伴随着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学校教育也应该与不断前进的社会相适应,进行德育变革。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在价值主体上趋向义利统一;在目标上强调共同富裕;在标准上倾向于“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奉行自律、互利、公正、奉献等价值精神。新价值观念体系尊重个人价值,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价值实现过程中注重公平与公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基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精神,立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目标,学校德育观念必须变革并与之相适应:1.在德育价值上,坚持德育为生活服务;2.在德育本质上,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3.在德育的理论基础上,坚持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和谐统一;4.在培养规格上,着力培养遵纪守法、敢于创新的现代公民;5.在道德的适用范围上,将道德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调节与激励上;6.在德育的方法与手段上,主张通过知

情并重、生活模拟、人格建构,注重品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7.在教育方式上,通过师生互动,自我教育,以及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进行德育。总之,现代德育观念应具有创新性、民主性、主体性、科学性、终身性、开放性等特点。

二、价值观念变革促进学校德育体系的变革

结合现代化的社会价值观,变革学校德育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倡导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指导思想。

向生活回归是德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社会转型,使得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垄断性地位明显降低,人们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下日益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且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对德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发现德育除了有政治经济性功能之外,德育还具有生活享有性功能。因此,德育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呼之欲出。鲁洁教授对生活化德育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在生活中进行德育、通过生活进行德育、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确立“人是主体”的思想,即主体性德育思想。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没有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

(二)建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

长期以来,德育一直忽视人的个性发展,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学校德育教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所谓个性化德育教育,就是在正确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

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建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就必须对过去模式化道德进行彻底的改革。

(三)德育的目标——培养合格公民。

将德育目标定位于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公民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市场经济的良性成长又需要公民社会的支持,从而使德育目标从“圣人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型成为可能。 社会转型对公民社会的要求,反映在德育中,即合格公民的培养。个性化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关心、会创造、懂生活、能工作的合格公民。 (四)丰富德育内容体系。

服务于德育目标,受制于教育目的、德育内容应进行创新丰富。一是加强对中国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换,二是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借鉴并吸收。拓宽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德育内容。 (五)创建开放性、互动性的道德教育方式。

学校德育应实现从封闭性德育向开放性德育的转变,从说教式德育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在社会转型的新趋势下,学校德育逐渐转向生活、生命、社会,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德育。逐渐摒弃过去那种单向的、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创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创造性的互动德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