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三位数的加减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10:27: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掌握计算三位数的减法时,不够减的方法。 五、课后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相关的简单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结合例题及“试一试,,要解决十位不够减怎么办,并与个位上的计算对比,突出“够减不退位…‘不够减要退位”。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十位上不够减”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采取用纸遮住个位的方法,从而将例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也尊重了学生,对学生分层进行教学;此外,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加明确了“够减不退位”“不够减要退位”。在教学时,应积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在教学中加强引导,练习设计的多一些,讲解再少一点,教师再进行个别指导,应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教科书45页例4、例5。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学习重点

理解和掌握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和掌握整百数减去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法

结合计数器与减法验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动新授、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计数器。 板书设计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课件出示)

48—9 26-8 70-50 59-17 88-8 24-8 32-15 79-7 99-9 …… 2、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3、讨论: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够减不退位,不够减要退位。)

引导:同学们说的很对,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二、互动学习

1、学习例4。

引导:同学们已经会计算三位数的减法了,小明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点小麻烦,你能帮他解决吗? (1)出示教材第45页例4。引导学生读题。

(2)学生尝试计算。发现问题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说一说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个位3-8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退1后是0,0-4不够减,怎么办?从百位退1到十位上作l0个十,10-4=6。)

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播放小立方体的直观图,演示计算过程。 班内交流。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相同数位对齐,

个位:3-8不够减,从十位上退l,13-8=5。

十位:1退1后是0,0-4不够减,从百位退1,10-4=6。 百位:7退1后是6,6-5=1。

充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3)小结:怎样计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

笔算时,个位是0,向十位退1,十位向百位退1作十,被个位退1后剩9。 (4)完成教材第45页例4“试一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在交流时,特别要让学生说清算理。 2、课件出示教学例5的情境图。 (1)理解题意:

引导: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育林小学来看电影的学生有736人。)

(2)学生独立列式:800-736。

(3)质疑:这题与我们之前学过的三位数减法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里由于十位上是0,所以在退位时,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不同。 (4)学生尝试计算,探究方法。

引导:你能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吗?看谁的方法多?

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写到练习本上,然后再要求小组讨论,把自己的方法讲给同学听,对方法进行汇总和分类,准备汇报。 (5)汇报结果,展示多样化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说如下情况:

生1:736可以分成700和36,800-700=100,100-36=64。 生2:736+64=800,800-800=0,O+64=64。 生3:用竖式计算。

(6)学习竖式计算。

个位: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是0,从百位退1,在十位作10个十,退l给个位作10个一,10-6=4。

十位:10退1剩9,9-3=6。 百位:8退1剩7,7-7=0。

(7)观察思考:在计算中,被减数中某一位是0退位后,你发现了什么?(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5页例5的“试一试”。

以比赛的形式,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展示。 2、完成教材第46、47页“练习九”。 (1)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2)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整百数减三位数,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在竖式计算三位数退位减法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 3、笔算时,个位是0,向十位退1,十位向百位退1作10,被个位退1后剩9。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就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特别是对练习的设计层次非常清楚,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中比赛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落实了常规训练,由学生熟悉的旧知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获得对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直观到抽象的理解。初步体会“十位不够减就从百位退一,在十位上加10再减’’和连续

退位的笔算思路。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有待完善的地方。如:全部过程由计算贯穿,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再如:教师比较重视学生说算法,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叙述。同时,还有少数学生在说算理的时候语言叙述不规范,规范学生说法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4 探索规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科书4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学习重难点

给题目中的图形或数字分组,并能找出含有规律并能表达出本题所有规律的第一组。 学习方法

通过一组有规律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比较、概括等方法寻找例题当中隐含的规律。教师通过创设教材情境,通过教师谈话引导与学生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从而 教学本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情景图、课件。

学生准备: 数字、字母图片。 板书设计

……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引导:你看见过飞行表演吗?课件出示国庆50周年阅兵式的飞行图,你看见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引导: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互动学习

1、学习例l。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引导:同学们,这是小华家,你们看漂亮吗?他们家都有些什么东西呢?你觉得哪些东西比较特殊,有规律呢?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2)学生独自寻找规律。 (3)汇报交流找到的规律。 引导: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到沙发的条纹、窗帘的条纹、沙发前的地毯条纹都是有规律的。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不仅仅是生活中能见到这些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会有。 2、学习例2。

(1)出示例2第(1)小题。

(2)引导:观察这题,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先出现两个1,再出现一个2;然后又是两个l,一个2;后面还是两个1,一个2;所以到后面还会是两个1,一个2这样不断继续下去。)

(3)引导:这一题都是那几个数字反复出现?如果要你分组,你能按照规律给这些数字分组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都是两个l和1个2反复出现,而且它们的顺序也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将两个l和1个2分为一组。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组。

质疑:哪一组就能表示出这一列所有数字所表示的规律?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组的重要性。因为不仅含有这一题的规律,而且能够充分表示这一组的规律。 (4)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完成第(1)小题。

(5)小结:在找规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给这些数字、字母或者图形分组。你能用这种分组的方法找到(2)、(3)小题的规律吗?试一试吧! (6)学生独立完成(2)、(3)两小题。 (7)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说出找到的规律,展示填出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0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质疑: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数学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从中寻找并发现规律。

教室中含有这样简单规律的地方应该说有很多。例如桌椅的摆放,一张桌子,都配放着一把椅子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主要学会了找一些数字、字母或者图形的分组。 五、课后反思

本课的学习,就是要将学生零散地直观的体验上升为对数学规律的认识,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更有条理和灵活。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给题目中的图形或数字分组。难点是引导学生找出含有规律并能表达出本题所有规律的第一组。 例1是一个生活情境图,让学生寻找生活当中的规律。例2是通过数、字母、图形的有序排列,寻找其中的规律。“课堂活动”,通过直观、形象、联系生活的事例,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这些规律他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但是对探索规律的方法,他们还不太熟悉。对于表示规律的方法,也不太明了。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