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0 5:00: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自然与社会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等目标的一门学科。

2.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的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而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这些社会性实践可称为公共卫生措施。

3.医学模式:是关于医学的总体看法或概括认识,即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健康

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1990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

5.健康-疾病连续带(HDC): 即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各种健康决定因素影响,有一系列渐进相连的机体状态或健康标志呈现。 6.三级预防:即三级预防策略,是根据健康决定因素、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自然史、全程生命健康观,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目的,把预防策略及措施相对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根本性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所开展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

中医三级预防理念: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形神统一,奉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辩证观,认为与天地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人的健康或疾病变化与外界环境自然消长规律密切相关,畅导致胃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及中医三级预防理念,开创了临床预防实践之先河。一未病先防,是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不要体内的精气,保持正气,慎避虚邪侵害,从而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既病防变,是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病情的蔓延和恶化。三病后防复,指疾病初愈至完全恢复正常,健康状态这段时间的预防措施。

五层次预防:人类社会由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和国际组成,将预防工作系统全面深入分为五个层面就称为五层次预防。1个人预防2家庭预防3社区预防4国家预防5国际预防 第一次卫生革命群体医学 第二次卫生革命社会预防阶段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全人类为对象进行预防

1.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WHO)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文化等环境,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

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生态系统: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这种生物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发展模式。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常见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碘缺乏性疾病,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犹如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型克汀病及影响生育而出现的不孕症、早产儿、死产、先天性畸形等。

3.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4.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二次污染是指排入到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形成理化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的过程。 5.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方面的危害。

公害事件:环境污染造成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

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公害病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必须经过科学的鉴定和国家法律的认可。 急性损害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污染物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效应

慢性损害污染物在不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条件下长期反复进入机体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疾病,力学方面的改变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中毒状态或疾病状态

远期损害包括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烦能改变机体细胞遗传物质而诱发突变的环境,物质均称为诱变源。右边缘作用一体细胞引起突变,并由此引起癌变,称为致癌作用。诱变源作用于胚胎细胞,并造成胎儿发育的先天畸形称为致畸作用。

半数致死量和浓度:是指引起一群收视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6.总悬浮颗粒物:粒径≤100μ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两者结合存在的,并悬浮于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大气中直径>2.5μm、≤10μm的颗粒物。

可入肺颗粒物PM2.5: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 营养:指人体通过向外界摄取各种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成分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过程。 水体富营养化:指食品和化肥等产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广泛存在着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盐和磷酸盐等,这些营养素在水中大量积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迅速恶化的现象。

基础代谢:是指维持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禁食12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只有呼吸、心跳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没有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体力、脑力活动的能量消耗。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是可给人类提供能量,构成机体的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 必须需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

使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合理营养:也叫均衡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好。

2.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行业标准》,经过专门机构认证合格,取得认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3.绿色食品: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4.有机食品:采取一种有机耕作和加工方式,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食品。

5.食物中毒: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主要特点1发病潜伏期短程爆发性短时期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2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患者有食用同样食物史,发病范围局限在使用该类食物的人群,不吃者不发病停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4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分类:按病原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四类

广义的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及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出了人体代偿能力产生功能性损害和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临床争相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狭义职业病则指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定义为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职业病分为十一大类133种。

1.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在职业活动中存在和(或)产生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生理心理等因素。

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累神经正式签中毒早期常见症状,周围神经病,分为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消化系统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胀,腹痛便秘或泄泻严重者可出现腹绞痛,不会常在其中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烦躁冷汗体味全区一般止痛药不易,缓解发作可持续数分钟以上,口腔卫生不好者再次隐于牙齿交界边缘上出现暗蓝色线即铅线

血液及造血系统 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外周血可以网织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和碱粒红细胞增多等。

其他 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损害铅可使男工精子数减少活动力减弱和畸形率增加可导致月经失调流产,早产等。

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短时间吸入高浓度汞蒸气或摄入可溶性汞盐可致急性中毒,一般起病急,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口腔炎和胃肠道症状及可发生化学性肺炎,并伴有肝肺水肿等,急性中毒出现皮疹,肾损伤急性期恢复后出现类似慢性中毒的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汞中毒典型临床表现为易兴奋症震颤和口腔炎。神经系统初期表现为类神经症,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发生性格改变,后期可出现幻觉和痴呆,部分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慢性中毒性脑病。口腔牙龈炎早期都有流涎、糜烂、溃疡,牙龈肿胀,酸痛,出血,继而发展为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口腔卫生不良者可在龈缘出现蓝黑色汞线。肾脏损害少数患者可有肾脏损害随着病情加重肾小球的通透性,改变尿中出现高分子蛋白管型尿,甚至血尿可见水肿。其它 胃肠功能紊乱,脱发皮炎,免疫功能障碍,生殖功能异常,如月经紊乱,异常生育,性欲减识,精子畸形等。 2.矽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

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心身疾病:适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心理社会因素是新生疾病的病因或主要病因对新生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以及预防和治疗都起决定性作用。 矽肺的预防

革(改革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 水(湿式作业)密(密闭尘源) 风(加强通风)护(做好个人防护) 管(健全防尘设备管理制度) 教(普及防尘知识的宣传教育) 查(定期监测和健康检查)

1.疾病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发生疾病强度的人群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2.普查:在特定时间或时期对特定范围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全面调查或检查。

3.抽样调查:从所确定的研究人群(总体)中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样本)进行调查。

实验性研究:是指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有控制的施加某种实验措施或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结局,从而判断该措施有无作用及作用大小的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因在研究中施加了人为的干预因素,因此也常被称之为干预研究。 传染病:是由于特异性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所引起、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动物疾病。

人工自动免疫:也称人工主动免疫是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纯化的抗原或类毒素制成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对相应传染病产生特异免疫抵抗力的方法。

人工被动免疫:是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抵抗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的方法。 疾病分布:是与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空间)、不同人群(人间)中发生疾病强度的人群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现况研究:是在一个时点或短时间内对某一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其分布特征,以及人群与疾病或健康之间关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描述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是一种回顾性研究,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的方法,即由结果来探索病因的方法。

OR:为比值比,即病历组的暴露比值比上对照组的暴露比值。其意义是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OR=ad/bc)

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或定群研究,是用于验证和确定病因假设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RR:相对危险度,亦称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死亡)率和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的比值。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是非暴露组的倍数。具有病因学意义(RR大于1说明两者有关联,是致病的危险因素;等于1说明没有关联;小于1说明呈负相关,是保护因素。) AR:归因危险度,亦称特异危险度、率差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与对照组发病(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反映了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具有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

选择性偏移:是指由于选择的研究对象不能代表目标人群,从而使得到的结果推及总体时出现了失真。

信息偏移:又称客观偏移,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测量方法缺陷、诊断标准不明确或既往资料不准确等原因,导致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出现的系统误差。

混杂偏移:指在流行病学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非直接研究因素既与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有联系,从而干扰了研究因素与疾病联系的判断,导致结论正向或负向偏移的客观实际。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构成社会支持的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

气质:是情绪和行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各方面的动力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是不以活动的时间,条件和内容为转移的,受生物规律制约比较明显。

行为指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