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相减法的起源-浙江嘉兴第一中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9:39: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错位相减法”的起源

——兼谈等比数列的教学设计

嘉兴市秀州中学 屠新跃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于对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分析总结,注重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等,这些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大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如其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数学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和探讨的。而数学研究(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数学课程中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案例,谈一谈在数学教学中笔者是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

一、问题的提出

设置情境:古代印度时,为了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当时的国王答应了发明者的一个要求: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放上1颗麦粒,第2个格子放2颗麦粒,第3个格子放4颗,第4个格子放8颗,依此类推,每个格子放的麦粒数是前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上放2颗麦粒。国王认为这件事能办到,就欣然同意了,你认为国王能满足他的要求吗?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学探究课题的案例和背景材料。以这个实际问题为背景来引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64个格子上的麦粒构成了一个等比数列,因此问题转化为求1?2?2???2的和,就涉及到怎样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个课题。

26363二、问题的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以课本为依照,采用“错位相减法”来推导Sn的公式,并注意归纳这种求和的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正确使用求和公式,明确区分公比q?1和q?1两种情况,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总体设计较合理。可惜没有对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探究,特别是不能解决“错位相减法”的由来,是怎么想到要两边同乘以公比q的呢?这对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必须要进行适合学生的研究性教学的设计,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探究课题,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合作地解决问题;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另一方面应该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用各种方式寻求帮助;中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教师要有勇气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有这样的设计:想要探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即先让学生尝试能否用等Sn?a1?a2???an即Sn?a1?a1q?a1q2???a1qn?1 ①,

差数列的Sn求法——倒序相加,这样的类比迁移行不通,就要找另外的思路。想一想已学的知识中,一般数列中an与Sn有什么关系?是Sn?Sn?1?an(n≥2),那么在等比数列中Sn?1?a1?a1q?a1q2???a1qn?2,于是有学生把①式写成Sn?Sn?1?a1qn?1,但这样不能求出Sn;重新探究①式的右边,由 Sn?a1?a1q?a1q2???a1qn?1=

a1?q(a1?a1q???a1qn?2),就可以得到Sn?a1?qSn?1,将Sn?1?Sn?an代入,

则Sn?a1?q(Sn?an),有Sn?qSn?a1?anq ②,即(1?q)Sn?a1?anq,能否两边同除以(1?q)呢?不能。当1?q?0即q?1时,是常数数列,显然Sn?na1;只有当1?q?0即q?1时,Sn?a1?anq?,又研究:得到的式子对任意的n?N都成立吗?

1?q回顾前面探索过程中的n≥2,所以还要验证n=1,当q?1,S1?a1,当q?1,

S1?a1?a1q?a1 都成立,到这完成公式推导,再把通项公式an?a1qn?1代入,就得

1?qa1(1?qn)当q?1时,公式的另一种表达式为Sn?。

1?q 深入探究②式左边中的qSn,而qSn?a1q?a1q2???a1qn?1?a1qn,你能发现它与①式中右边有哪些相同的项?是a1q,a1q2,?a1qn?1,所以有

Sn?a1?a1q?a1q2??a1qn?1 qSn? a1q?a1q2???a1qn?1?a1qn

左右两边作差就是②式了。反思上面的过程,原来只要在①式两边同乘以(除以行吗?可以)公比q,就能出现相同的项(为什么?等比数列的定义可知),于是相减就可以了。

从形式上看,这些相同项的位置错开了,所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错位相减法”。 再应用求和公式解1?2?2???2不成这个承诺了。

263?264?1,约重1700亿吨麦子,国王十辈子也完

以上的研究性学习设计,巩固了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结合运用了an与Sn的重要关系,而且通过启发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反思、监控和调整,优化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品质,也从中“享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主动地建构了“错位相减法”。

三、意外的收获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教师如愿以偿地完成了以上的设计。但到第二个班教学时,却发生了意外,情境引入刚结束,就有学生表示他能求1?2?2???2的值,这是教师事先没有预想到的,大大出乎意料。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和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

2234由于1?2?3?2?1,1?2?2?7?2?1,1?2?2?2?15?2?1,

23263……按此规律得1?2?2???2?2?1,教师评价:很好的一次归纳猜想!

干脆来个顺藤摸瓜,也体现了教学民主。沿着学生的思路,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结论推广到一般, 1?q?q2???qn?1?qn?1成立吗?有同学发现不成立,举出反例:当q?3,n?2时不相等。启发学生,能不能进行逆向思维,考察这些式子的右边,取n的特殊值,当n?2时q2?1?(q?1)(q?1),再当n?3时

26364q3?1?(q?1)(q2?q?1),归纳猜想出(q?1)(1?q???qn?1)?qn?1 ③,只要把

③式左边展开就证明了。Sn?a1?a1q?a1q2??a1qn?1?a1(1?q?q2??qn?1), 在③式两边同乘以a1(a1?0),则(q?1)Sn?a1(qn?1),即(1?q)Sn?a1(1?qn),这就是前面的②式,以下就类同了。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迫使教师改变陈旧过时的教学方法,认真自觉地钻研教学,才能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成为数学探究的创造者,要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了解与中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扩展知识和内存的数学思想,认真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索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积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资源。还要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想法,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是学生自己的真正的主动的探究。甚至于表面上的一次教学“失败”,都能让教师领悟到“教学相长”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