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弥儿》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17: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爱弥儿

卢梭

自由人的教育

一、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自由人

一个父亲生养了孩子,只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社会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

二、自然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将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

1、 婴儿期:0-2岁,家庭保护期,教育应以身体养护为主; 2、 儿童期:2-12岁,教育应以感官训练为主;

3、 少年期:12-15岁,理性开始发展,教育应以知识教育为主; 4、 青年期:15-20岁,教育应以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内容。 从其具体教育阶段的分期来看,只有0-12岁的教育才是卢梭狭义的自然教育。这时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即一种消极教育。 1) 消极教育

自然人的培养和教育,不是积极的教育,而是要阻止去做某些事情,让自然说话。这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显然,这个法则是损益而不是获得,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它并不是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如果你能采取自己不教,也不让别人去教,如果你的学生能够健康而富有活力地长至12岁,

即使他这时还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也没关系。这时,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开启;由于他没有染上什么偏见或不良习惯,因此,在他身上不会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消你的教育效果。他在你的手中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也就是说,若是你开头什么也不教,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要实施这种消极教育,要确保他周围的一切适合他去看,去听。“如果你不能控制孩子周围的人和环境,你就不能做孩子的老师;这种权威,如果不以别人尊敬你的道德为基础,就永远不能得到充分行使。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爱弥儿带到乡间去培养的理由,因为在那儿他会远远地离开道德败坏的城市,远离绚烂的但更具诱惑,也更具腐蚀性的城市生活。”

在12岁之前是理性的睡眠期,不能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不能进行知识教育。这时的教育主要应该集中于身体训练,让儿童劳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动。 2)人性本善

卢梭强调认得自然能力的发展,很少关注据说是植根于灵魂之中的超自然力量,而是把人的自然行为臵于哲学讨论和教育讨论的中心;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努力集中在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的发展商。 3)儿童的发现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的儿童。对孩子们讲体力,

对成年人讲理性,这才是自然的次序。”

他反对为了所谓遥远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对于当时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风气”,卢梭愤然指出,“远虑!这个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并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的远虑,恰恰就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生命如白驹过膝的人类,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确定可靠的现在和当下,简直发了疯。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疯狂也会增加,因而更具危害性;它使得老年人总是猜疑、充满远虑和悭吝,宁愿今天节约一切,也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之物。因此,我们总是专注于一切,试图攫取一切。每一个人都试图扩展自己,也就是说,试图拥有整个世界,试图在整个大地上都感到了自己。”卢梭痛惜地指出,“当我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童年不是成人的准备,不能因为成年而否定童年,童年有其固有的价值。童年不幸,一生也别想幸福。相反,若童年是快乐的,那么即使以后人生是不幸的,至少这段幸福时光,会为以后的生活准备活力和生命力。

文艺复兴唤醒的只是“成人”,是卢梭在教育史上发现了“儿童”,肯定了童年的内在价值。

卢梭的自然观并不是真的要求人们“回到自然”,他的“回到自然”是回到人的本性,回到人的主体性,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做专制社会的奴才。卢梭的自然状态要不可避免地走向真正的社会状态。同时,“狭义”自

然教育也要走向真正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教育或道德教育

“人之所以合群、具有社会性,是因为他的柔弱;我们之所以关怀人,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如果我们不是人,我们对人类就没有任何责任了。对他人的依赖,就是人力量不足的表现;如果没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根本不相同别人联合了。因此,从我们的弱点本身中反而产生了微小的幸福。只有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唯有上帝才享受了绝对的幸福;不过,我们当中谁知道这种幸福是什么样呢?一个不够完美的人即使自己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照我们想来,有什么乐趣可说呢? 也许他将成为一个孤孤单单,凄凄惨惨的人。我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需要的人回去爱什么;同样,我也很难想象,一个什么也不爱的人会是一个幸福的人。”

卢梭主张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

他教导热恋之中的爱弥儿,要他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成为自己的欲念的奴隶。“一个有德行的人是要能够克制他的感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服从他的理性和他的良心,才能履行他的天职,才能严守他做人的本分,不因任何缘故而背离他的本分。你要学会怎样做自己的主人,指挥你自己的心。”

四、公民义务的教育

“如果是生长在森林里,他当然是可以生活得更快乐和更自由,但是,由于他只需遵循天性中的倾向,因此,他没有什么需要加以斗争,没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