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与中部崛起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0:10: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物流业发展与中部崛起

作者:王贞琼 张丹丹

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11期

摘要:中部地区作为全国腹心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贸易蓬勃发展,我国对物流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中部地区如何利用自己在国内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不仅关系到中部地区的迅速崛起也关系到全中国的发展。因此通过分析找到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和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指出了物流业发展对于“中部崛起”的意义,分析了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状况,指出中部地区物流业与东部地区存在的差距,并由此建议通过中部地区努力制定和实施措施来加速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关键词:中部崛起;物流业;发展策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建设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必然选择,它对提高某个国家或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其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以及扩大对外开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部地区作为全国腹心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部地区的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促进中部崛起”,6月,在武汉会议上再次强调,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努力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仓,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全国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集散地。而且中部各省已经明确了区域内外范围内外分工定位,并加强合作,建议政府高层联席会议、直辖市规划编制、完善效能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产业链、都市群、大物流、大市场四大战略,将地区发展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枢纽。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均属既不沿边又不沿海的内陆腹地。但中部六省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我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中部六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道、客运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这对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中部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区的物流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这对于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有巨大的促进意义。

二、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物流业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物流企业增多,物流从业人员增多,物流产业收益增多。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我国现代物流在我国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东部较快,中西部较慢。目前,在中部的大城市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投身于物流服务领域中来。但总体来说,中部地区的物流业市场还不完善,物流金融服务水平较之发达地区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物流体系初具规模,但与中部在全国的中心地位还有很大的差距

经过体制和机构调整,目前我国物流体系主要指的是批发业,既包括传统的生产资料批发业,也包括生活资料批发业。2007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数为3428个,仅占全国的11.8%;批发销售总额为10021.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更低,只有9.6%;从业人数443571人,占全国的17.8%。这些指标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26.7%的水平,说明目前中部地区物资流通体系并不发达,特别是与沿海地区比较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差距。(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

(二)外贸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贸易量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中部地区远离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很不优越,外向型经济起步比较晚,速度也不快。2007年中部地区外贸流通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进出口总额只有8100124万美元,占全国的3.7%,其中出口额达4727210万美元,占全国的3.9%,进口额3372914万美元,占全国的3.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进出口总额为7430024万美元,占全国的3.4%,其中出口额达4385407万美元,占全国的3.6%,进口额3044617万美元,占全国的3.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的进出口总额要少于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的进出口总额,说明中部地区的商贸尤其是进出口经营能力要比企业的生产能力弱,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提高。(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

(三)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取得较大成果,但在全国也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上,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建立大流通体系的基本环节是商品市场建设构,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大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2007年中部地区亿元以上的商品市场数目总计达702个,占全国的17.0%;商品市场成交额4892.7亿元,占全国的11.1%,其中批发成交额3776.8亿元,占全国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0.5%,零售2492.6亿元,占全国的13.6%。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商品市场数目和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地位处于中下水平;商品市场数目在全国的比重明显高于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比重,表明市场硬件建设快于市场发育的水平,商品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还有待提高。(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

(四)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效率有待提高

一方面,中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运输设施布局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中部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落后。

中部物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不一致,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三、中部物流与东部物流的比较

物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渐次得到发展。这种物流发展的地域性特点与中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物流需求不平衡密切相关。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物流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物流运作水平则相对落后。东部地区物流率先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逐步出现一批物流功能聚集区。两地区的差距主要在于: (一)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

从下表可以看出:东部物流企业数量远远多于中部,在企业规模上的差距尤为明显,东部企业资产总量是中部物流企业资产总量的14倍。 (二)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

东部物流企业总量和规模均比中部高出很多,但从下表可以看出,中部从业人员数量和东部相比,差距却没有那么大。此外,东部物流企业员工的素质也很高,大专以上毕业的员工占全部员工总数的70%以上,而在中部这个数字仅为11.75%。主要原因在于:东部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更多的使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而中部物流企业由于现代化水平低,更多的依赖具有强健身体素质的农民搬运和装卸工。

(三)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