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22:40: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述略
作者:徐娜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7期
摘 要:《书谱》是唐以前书论之集大成者,对后世书法理论影响极其深远,现就其突出的几个特点:源流论、抒情观、创作论、审美观这几点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08-02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史上既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也是一篇书法艺术佳作,历来受研究者们所重视。从唐代到近现代许多人从各个角度研究了孙过庭和他的《书谱》,莫不将这三千字的书论奉若圭臬,实因其理论本身之微言大意,博大精深,艺术思想独到而深刻,现略论之。
一、“古质今妍”的源流论
所谓“古质”与“今妍”,它所涉及的是质与妍这组审美类型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问题。孙过庭《书谱》从书法源流讲起,他抑献扬羲,批评王献之的自负、造作,对右军则认为:“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博涉多优”。他自己就是“味锺、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的。在书家与风格流派的变迁上,《书谱》是从梁武帝起,谈论书法风格,善用隐喻,如评论钟繇书法“云鹄游天,群凫戏海”;说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这种描述风格的方法耐人寻味,但不易使人确切领会。孙过庭则主张风格多元。在具体论述时也与前人不一样,避免概括描述、抽象议论或比喻迭用,而是就各自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指出: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古质今妍”,“质因代兴,妍因俗易”;书体不同,风格不同。以书家个人论,其风格也在变化,这是因为书法家的学识、修养在变化。风格是受时代、字体、书家个性制约和影响,这些原因互相交织,使书坛上百花争艳。孙过庭提倡风格上的独创,不应该独尊一格,立门户之见:“譬夫绛树青琴,殊姿而共艳,隋珠和璧,异质而同妍”。 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抒情观
孙过庭说:“虽篆、隶、章、草,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人祝枝山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气之清和肃壮。奇丽古淡,互有出入。”书法若不能“达情性”、“形哀乐”,则与实用书写何异?孙过庭论书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此。《书谱》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确认并提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心理依据,从心理上将艺术与实用的界限分开。美好的书法,只有在最佳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理状态下,才可能创作出来。这便是他之所谓“五合”,只有“五合交臻”,才能“神融笔畅”,无所不适。论书只言笔、墨法度,识“器”而遗“道”,仍分不清实用与艺术的区别何在。他指出书法的美妙,在形式上的千姿百态,是由书法家将一己的精神融于外己的“自然”,才能创造出来而非凭技巧所能完成,此即他之所谓“用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动笔创作的根据,一是技巧法度,次是神合“自然”,因“智巧”之优,而表现为“心手双畅”,否则便是“虚动无由”。 三、“五乖五合”的创作论
孙过庭这里提出他所谓的五合、五乖,五合即: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五乖即: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就是说,写字既要有好工具,还要有好精神,在不高兴、不振作的时候,是写不好字的。所以,他说:“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
一合“神怡务闲”及一乖“心遽体留”,论及到艺术家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充分继承了蔡邕“欲书先散怀抱”的理论观点,内在地包含着类似于“审美无利害关系”的思想。二合“感惠徇知”与二乖“意违势屈”,则从审美认识与发生的角度论及到了主体对客体的感知方式及认识程度,深刻地指出只有当这种感知与认识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协调一致时才有利,违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就不利。三合“时和气润”和三乖“风燥日炎”则综合了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论及到自然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及书法创作的影响,具有朴素唯物论的倾向。孙过庭是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具有将艺术理论完美转化为实践操作的高超技能。这一类的艺术家往往对手段和技巧性问题更为关注,投入了更多的关心。第四合“纸墨相发”及第四乖“纸墨不称”就充分显示了他对工具的重视程度。《广艺舟双揖》认为,有了前四合的良好主客观条件的互相结合,第五合“偶然欲书”的出现便不足为怪了。
对于上述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孙过庭显然更为重视书家的主观心理对创作的影响,因此他明确指出“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在他看来,有清爽宜人的天气,不如有精良上等的笔墨纸张等工具,更不如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创作者的心理状态是诸种创作条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书法是感情的表达,书法艺术的美在于线条的流动组合和意蕴生动,书法用笔的舒展和人的心情舒畅宽松或愁苦压抑是有着直接联系的。
孙过庭的“五乖五合”理论,揭示了创作过程中启发的顿悟状态,道出了审美与艺术创作的随机性和不可重复性,阐释了创作灵感产生的深层原因和灵感的诸多特点,是对文艺学灵感论的重要贡献。
四、“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审美观
《书谱》云:“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和”必须避免“同”。但“和而不同”的提法还是容易使人产生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性,只注意艺术形式美的和谐,谐调,整齐,一致,只注意全局的完整性。但形式美还有另一重要方面:多样变化,参差即整体各部分的各自独立性。孙过庭提出“违”的美学范畴,正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和”趋向于“同”的偏向,而又突出强调了统一中的多样、和谐中的差异面和对立面。
孙过庭《书谱》重视“和”中的“违”,在用笔上,要求“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在结体中,要求“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所谓“各异”就是不雷同,不划一;所谓“互乖”,就是不和顺,不一致,其精神在一个“变”字。众多的点画,其形体要互为差异,各自矛盾,参差不齐,变化丰富。讲究“乖”、“违”也容易造成混乱,破坏统一,所以孙过庭提出“违而不犯”。书法创作中互为差异和对立的每一画每一字,必须互为联系,相辅相成,有机地服从于整体风格,决不能用独立性而触犯全局,这才有真正和谐美。“违而不犯”,正是为了消除差异面的纯然对立,达到内在联系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又是为了消除整体的单一性,体现出丰富生动和多样化。总之,古往今来,成功的书法作品,其章法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通过上面《书谱》的几点精辟的艺术主张,不难看出其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涉及书法理论诸多方面的内容,论述全面而深刻,表明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时代发展观,在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对后世人学习书法,确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功。 参考文献:
[1]金学志.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