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826导师及联系方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6 7:53: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为了防止网上一些专门搜索邮箱地址发垃圾邮件的垃圾制造者,为了尽可能保护老师们的邮箱,我就把老师邮箱@后面的bit.edu.cn给去了,列的只是前面的ID)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院)电子工程系(五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也就是考研大家所报的考试科目为826信号处理导论的方向,该专业有一下几个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目标探测与识别,信息安全与对抗。下面主要介绍下通信与信息系统的部分导师。

一 通信与信息系统

首先要介绍的当然是北京理工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的奠基及领军人物,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匡镜明教授.

匡镜明,男,汉族,1943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同年留校任教;1981年获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1984年8月赴西德西柏林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10月以优异的成绩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1988年11月至1993年7月,任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主任。1989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评聘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8月至1999年7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9年7月至2007年8月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匡镜明教授一直致力于无线通信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且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成果突出。获得德国国际作究中心(GTZ)的仪器设备及实验器材资助,在北京理工大学建立了现代通信实验室。基于他在数字移动通信领域的工作成绩,1999年瑞典爱立信公司与他合作建立了“北京理工大学——瑞典爱立信公司数字通信技术研究中心”,该合作项目是首次用我国的知识产权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他在数字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及无线通信领域所做出的突出成绩,他所领导的北京理工大学现代通信实验室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为国际数字语音编码评测单位。匡镜明教授还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各类别的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匡镜明教授已出版专著两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60余篇。他指导培养了出站博士后3人,毕业博士生42名, 硕士生82名。

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联合授予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联合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工

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被北京市授予“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优秀校长”

目前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及评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

联系方式:实验室电话 010-68915218 E-mail jmkuang@

目前匡老师每年也招收一定数量的硕士生,2人左右吧,但因为他科研任务重,另还带有不少博士生,所以他名下的硕士是由其他老师帮带。

安建平教授

安建平,1965年5月出生,山西省原平县人,1987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科学系,从1990年开始在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学习硕士、博士,1996年获得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0年12月聘为博导。历任通信教研室主任、电子工程系主任。现任“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负责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扩频通信、OFDM、超宽带通信、MIMO技术、通信链路自适应、高速移动载体无线通信、软件无线电技术、无线自组织网络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教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国防重点项目等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均排名第二);获得光华科技基金奖三等奖,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讲授的课程有《通信原理》、《信息论》、《信道编码》、《扩频通信》、《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培养博士生37名。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著作1本。

研究方向关键字:宽带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抗干扰通信技术,通 信信号处理技术

1 导师目前提供研究生使用的计算机和学习、实验条件:

进入实验室后,每位研究生一台计算机,软件仿真项目为每人一个格子间,硬件研制项目为每人一个试验台,试验仪器有频谱仪、示波器、调制域分析仪、信号源、网络分析仪等,数量能够满足每个项目的使用,仿真软件有SPW、OPNET等。

2、介绍拟指导的研究生课题,以及做这些课题要求研究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 具体课题根据项目情况确定,要求从事硬件开发

课题研究的学生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及模拟电路》等理论基础知识,最好具有一定动手经验。从事软件仿真课题研究的同学应具有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和专业理论基础,能够熟练使用MATLAB和C语言。

3、导师进行双选,对学生的其它要求

研究生的指导采取指导教师组的形式,指导教师组教师有:安建平、卜祥元、周荣花、王爱华、杨杰、冯喜春。要求学生必须有敬业精神、集体观念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能够服从实验室的统一安排。一般每年招收硕士生6名。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010-68946928 办公室地址 4号教学楼444室 E-mail an@

沈庭芝教授

沈庭芝,1944年11月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经历了六年的雷达收发系统的研制,曾于1986年至1988年以及1994年至1995年去美国UMASS数字图像分析研究所访问研究三年。1993年至1994年与英国蓝开夏大学访问研究半年。曾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电科院基金、兵科员基金等六项,横向研究共三项。获部级科研一项,学校级科研奖三项,优秀论文奖五项,获各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五项,出版教材三份,发表核心刊物以上论文20余篇。现主要承担研究生的“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课程以及本科生的“信号与系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2002年11月被聘为博导。 社会兼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教委高等自学考试课程负责人,电子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关键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编解码技术 1、 导师目前提供研究生使用的计算机和学习、实验条件

进入课题的研究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可以根据同学的要求进行理论或实践性课题的选择。硬件课题具有必需的实验仪器与工具。

2、介绍拟指导的研究生课题,以及做这些课题要求研究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 从事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用粒子滤波方法进行网络图像跟踪,必备理论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能力,外语基础较好;

CMOS多路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具备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 3、导师进行双选,对学生的其它要求

要求学生踏实努力,基础知识扎实,双选面谈后确定。目前每年招收硕士生6名左右。

联系方式:办公室电话 010-68912612-1 住宅电话 010-68911353 办公室地址 4号楼313 E-mail shentz@

梅文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