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20:28: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0届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真题
一:辨析题(8选6,每题5分) 2 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科学技 1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3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2 科学研究始于观察 4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3 观察渗透理论 5 实验方法的独特功能 4 结构决定功能 6 基因非决定论 5 大胆假说,小心求证 7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容 6 医药回扣和红包是对医务人员高付出低工资的一种补偿 8 科学技术异化 7 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 三:论述题(3选2,每题20分) 8 技术是中性的 1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简答题(8选6,每题5分) 2 结合钱学森之问,谈我国高等教育与我国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 3试论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答: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③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答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25、实验方法及其特点?125-126
答: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实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②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③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④实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⑤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43、建立假说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179-180
答:①解释性原则,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②对应原则,这是指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
① 检验性原则,提出的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 6、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 “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1)一致对应性。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3、第一,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低。
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2000-2003年,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99%,3.07%,3.12%,3.15%。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2001年3月,日本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疯了,从现在的速度看,这一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日本有人称,中国科技人才缺乏,70年也撵不上日本。如果我们不在研发上多投入,就不会有高产出。 第二,教育体制以及科技体制的因素。
现在申请科研经费都要和应用挂钩,基础科研的经费少。许多人拿经费也是靠关系。好课题未必能得到经费支持。而诺贝尔奖奖励的都是基础科学。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普遍看法是人很聪明,也非常勤奋,考试能出好成绩,但是创造力不足。这是和我们整个教育体制有关。我们的体制培养出的就是这样的学生。此外我们尊崇权威,不敢挑战权威的文化传统也是让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挑战力。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教授的位子很难拿,一个教授基本就是他所在研究领域,比较有成就的人。我国教授成堆,整体水平不怎样,有的就是排资论辈上的。有些院士也是知识老化,根本是靠老本,而不是能真正担当科技带头人。我以前见到有文章深入分析比较中国院士的水平(以他们发表文章所在的杂志和文章数量为准),有的院士水平还不及美国的助理教授。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带出来的怎么能有获诺贝尔奖的竞争实力?
在国外开学术会议,很少见到从大陆来的科学家。自然是研究经费所限。见到的华人大多都是从欧美来的。没有这样的国际交流,怎么把握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动向?怎能在同行圈子里展示自己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为外界所知和认可,即便有天大成就,又如何能被提名诺贝尔奖?就我所看到的,即便有个别来参加国际会议的,也没有自信的表现。也许是受英文能力所限,他们的表现和意见也大多没什么影响力。那些拿着国家钱出来考察的所谓科技团,更是不用提,噼里啪啦乱照一通,提不出什么关键问题,也听不懂人家介绍的是什么。考察团成了到国外旅行的旅游团。 第三,人的因素。
再看看国内的那些“科技接班人”。人心浮躁,很少有人安下心来搞科研的。海归们回了国的,很多热衷于政治,当个官什么的。即便是以前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国后被给予各种头衔,最后从政,根本不搞科研了。有些海归,在国内不切实际地乱吹,不吹拿不到经费啊。很多在国外还有点成就的,回了国即便没当官,也没什么作为了。再说学生,以中科院的博士生们为例,很多根本不想继续搞科研,想博士毕业,进大公司挣钱。有很大一部分是想出国,那些博士后们甚至有了副教授们头衔也都不例外。国家的优秀人才都外流了,回到国内的科学人才却没了声响,难怪国外华人能获奖。现在在美国的科研界,华人占很大的比例。有些物理,生物会议甚至看到1/4的参加者为海外华人。我可以肯定的说,还会有海外华人不断继续获得诺贝尔奖。至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奖可能要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有人认为,诺奖并非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程度唯一指标,而是要用更综合的指标去衡量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其实,对于诺贝尔奖任何故作轻松的不屑只能是无知和做作。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没有获奖很难说明已经具有世界顶尖水准。自大和盲目自吹是掩耳盗铃。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改善造成不足的原因。
8、科学共同体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单位,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一、普遍性;二、公有性;三、无私利性;四、有调理的怀疑主义。(详见杨水旸书P184-185)
如何遵循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是通过科学奖励制度实现的。贡献和承认构成科学奖励系统的两个重要部分。做出独创性的贡献是获得承认的前提,承认则是对科学家的认可。科学奖励制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它一方面激励科学家做出独创性发现,以促进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约束科学家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接受社会和科学同行的批判。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
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
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 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0.“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87 年,布伦特兰富人在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的需求,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它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 公平性原则 (2) 持续性原则 (3) 共同性原则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原因:(1) 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偏低;(2) 人均资源不足; (3) 生态失衡日渐突出。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代际平等,代内平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系统论的观点;从行动看:“政府调控行为,科学技术能力,社会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