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总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4:07: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98、 全检:又称100%检验。是对一批产品进行全部检验的方法。

99、 抽样检验: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样本,然后根据一定的判断标准来判断该产品是否合格。

100、 自检:由工作的完成者依据规定的标准所进行的检验。

101、 互检:操作者之间对加工的产品、零部件或完成的工作进行的互相检验,可以起互相监督和纠正错误的作用。

102、 专检:专职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的检验。

103、 首批样品检验:对供应商的样品进行的检验。其目的在于审核供应商有无质量保证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成批进货的质量水平提供衡量的依据。

104、 成批进货检验:又称进厂检验。在供应商正常交货时对该批物资进行的检验,其目的是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外购件和外协件进入生产过程,并为稳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保证产品质量提供必要的条件。

105、 工序检验:在某加工工序完毕后进行的检验,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的半成品流人下道工序。

106、 首件检验:在生产开始时或工序因素调整后,对制造的第一件或前几件进行的检验。

107、 巡回检验:检验员在生产现场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加工产品的一定数量间隔对有关工序的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108、 成品检验:又称最终检验或出厂检验。对完工后的成品质量进行检验,其目的在于保证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不入库,以确保用户利益和企业自身的信誉。 109、 流程图:表明从原材料和零部件投入到最终成品出厂的整个过程中各项工序安排的一种图表。它既包括了每个部门的生产过程,也包括了有关运输和贮存过程。

110、 A类不合格:根据判断和经验,易于对产品的使用者、维护者或产品有关人员造成危害或不安全状况的缺陷。

111、 B类不合格:易于造成故障或大大降低单位产品预定实用性的缺陷。

112、 C类不合格:不严重降低单位产品预定的实用性,或不严重违背规定的标准,只轻微地影响单位产品的有效性和操作的缺陷。

113、 检验指导书:企业检验人员开展检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4、 不合格:又称不符合。没有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

115、 不满足:一种或多种质量特性或质量体系要素对规定要素的偏离或减少。 116、 不合格的控制:对材料、零部件或成品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所采取的措施。 117、 返修:对虽然可以不符合原规定要求,但能使其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的不合格晶所作出的处置。

118、 降级:对因外表或局部的质量问题达不到质量标准,又不影响主要性能的不合格品所进行的降低级别的处置。

119、 报废:对无法修复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的不合格品予以废弃的处置。

120、 特许(或让步):对使用和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书面认可。一般限于某些特定不合格特性在指定偏差内、并限于一定的期限或数量产品的发付。 121、 返工:对不合格品采取的措施,使其满足规定的要求。

122、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潜在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情况的发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23、 防止再发生:防止再次发生同样性质的不合格品。

124、 纠正措施:为了防止已出现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再次发生,

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实质上也是为了“防止再发生”。 125、 三包服务: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和功能所做出的保证和许诺。一般指包退、包换、包修。

126、 顾客的意见:顾客对产品质量所表示的不满,其中也包括退货、换货、包修、损失索赔等情况。 127、 现场使用的质量信息:产品出厂后所形成的对生产企业有用的一切有关的信息情报。

128、 使用过程: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最后一个过程,即实现过程,包括产品的包装、运输、入库保管、销售、安装、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129、 质量体系:国际CB/T6583给质量体系下的定义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它是质量管理的核心,质量方针和质量管理需要通过它来贯彻和实施。

130、 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

131、 组织机构:为了行使某种职能对组织内职位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规定,每个职位都确定了该职位拥有的职权和相应的职责。

132、 质量手册:质量体系文件的主要文件,它阐明了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实施和保证质量体系所应长期遵循的文件。

133、 质量计划:针对特定的产品和项目,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

134、 质量记录:用来证明质量体系符合规定要求并验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的文件。包括设计、检验、试验、调查、审核、评审的图表或有关结果。 135、 程序文件:为了保证质量工作的效率,所有的质量工作都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在许多场合下,程序必须制订成文件,称为“程序文件”。它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应根据组织规模、活动的性质和质量手册预定的范围与结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 136、 作业指导书:为确保生产的某一过程的质量而对操作者应做的各项活动所作的详细的规定。

137、 质量方针: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138、 质量目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9、 突破性目标:为了打破和超过现有的质量水平而制定的目标。 -

140、 控制性目标:为把质量水平和有关质量指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制定的目标。 141、 质量计划:针对某项产品、项目或合同,规定专门质量的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是落实质量目标的具体部署和行动安排。

142、 质量审核: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适合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系统的独立的检查。

143、 产品质量审核:又称产品审核。从顾客的观点出发,由已经加工完毕并通过检查和试验,等待发运的产品中,抽取少量样品并对其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以确定可能达到的顾客的满意程度的活动。

144、 产品质量审核评级指导书:进行质量审核的标准和指导性文件。

145、 质量体系审核:简称体系审核。企业本身或外部对企业实施的质量体系诸要素能否有效地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和顾客的要求所进行的有计划、独立、定期的检查和评价活动。 146、 过程审核:也称工序审核。为了研究和改善过程质量控制状态,独立地、系统地有计划地对过程控制质量计划的实施效果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活动。

147、 管理评审: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就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所进行的正式评价。

148、 质量改进:GB/T6583—94下的定义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更多的实惠,在整个组织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

149、 防守型改进:通过控制,消除急性故障,维持现有的质量状况的质量改进。 150、 进攻型改进:突破现状,消除影响企业素质的慢性故障,达到新的水平,即质量突破。

151、 环境:一种客观存在,它既可以表现为有形的,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

152、 质量改进的环境:要在企业中创造、形成和保持持续质量改进的环境和氛围。 153、 质量改进的衡量:对某一具体改进项目和活动的成果进行客观的、综合的、有系统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识别和判断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154、 PDCA循环:质量改进活动中所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质量改进活动的一般方法或程序。P——计划,D——执行,C——检查, A——总结。

155、 工人可控差错:工人在具备了自我控制的条件下而造成的质量差错。 156、 无意差错:工人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差错。

157、 技术差错:工人由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某些防止差错的知识和技术不熟练而造成的差错。

158、 有意差错:工人有意造成的差错。

159、 管理可控差错:管理者未给工人提供好自我控制的条件;而使工人发生的差错,或者管理人员自身出现的工作质量上的差错。

160、 统计方法: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161、 调查表:又叫检查表、核对表、统计分析表。用来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积累数据,确认事实并对数据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的统计图表。

162、 不合格品项目调查表:主要用来调查生产现场不合格品项目频数和不合格品率,以便继而用于排列图等分析研究。

163、 缺陷位置调查表:用来记录、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外观质量缺陷所发生的部位和密集程度,进而从中找出规律性,为进一步调查或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事实依据。 164、 质量分布调查表:计量值数据进行现场调查的有效工具。是根据以往的资料,将某一质量特性项目的数据分布范围分成若干区间而制成的表格,用以记录和统计每一质量特性数据落在某一区间的频数。 165、 矩阵调查表:一种多因素调查表,它要求把产生问题的对应因素分别排成行和列,在其交叉点上标出调查到的各种缺陷和问题以及数量。

166、 分层法:又叫分类法、分组法。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搜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统计数据和意见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的一种方法。 167、 水平对比法:又称“标杆法”,指将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同公认的处于领先地位的竞争者的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比较,以识别自身质量改进的机会。

168、 因果图:又叫石川图、特性要因图、树枝图、鱼刺图等。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表。

169、 头脑风暴法:又叫畅谈法、集思法等。采用会议的方式,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着某个中心议题(如质量问题等)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自己头脑中掀起思维风暴,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地发表独立见解的一种集体创造思维的方法。

170、 流程图:将一个过程(如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质量改进过程等)的步骤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一种图示技术。目的是通过一个过程中各步骤关系的研究,发现故障的潜在原因,进而进行质量改进。

171、 树图:又叫系统图。表示某个质量问题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求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最适当的手段和措施的一种树枝状示图,亦是一种倒立树状逻辑因果关系图。

172、 矩阵图:以矩阵的形式分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图形。它由,三部分组成:对应事项、事项中的具体元素和对应元素交点处表示相,关程度的符号。

173、 亲和图:又叫A型图解、近似图解。是KJ法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收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意见、观点、想法和问题,按它们之间的相互亲(接)近关系加以归类、汇总的一种图示技术。

174、 直方图:频数直方图的简称。它是用一系列宽度相等、高度不等的长方形表示数据的图。长方形的宽度表示数据范围的间隔,长方形的高度表示在给定的间隔内的数据数。 175、 控制图:又叫管理图。用来区分由异常或特殊原因引起的波动,或是由过程固有的随机原因引起的偶然波动的一种工具。

176、 排列图:又叫帕累图。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组成。 177、 帕累托原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分析意大利社会财富分布状况时得到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结论。

178、 散布图:研究成对出现的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关系的简单示图。

179、 宏观质量管理:为了创造良好的外部质量环境,在企业外部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活动的总称。 180、 管理体制:为了实施并完成某一管理目标所必须提供的基本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体系。

181、 质量监督:为了确保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由顾客或第三方对企业的产品或质量体系等的状况进行持续的监督和保证,并对完成的情况或达到的结果的记录进行分析的宏观管理方式。

182、 产品技术标准:衡量产品质量的主要依据,它对产品性能、规范、检查方法和包装、贮运条件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183、 统筹安排:质量监督工作必须在统一的方针指导下,做到步调一致,事半功倍。 184、 分工协作:质量监督工作量很大,需要监督检验的产品种类很多,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妥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

185、 组织协调、服务监督:质量监督是我国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之一,因此应按照政府机构的层次依次分设管理;政府各专业性经济管理部门在对本部门、本行业的管理中,也应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还要依靠新闻舆论和社会团体等实行社会监督、群众监督。 186、 科学性:监督检验机构出示的数据要准确。

187、 公正性:严格按照产品技术标准和检验数据,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受不正之风的干扰和影响。

188、 抽查型质量监督:国家质量监督机构在生产企业、销售市场或仓库等地随机地抽取样品,同相应技术标准比较,判定其合格与否,从而采取强制措施,责成生产企业改进产品质量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189、 评价型质量监督:国家的质量监督检查机构对申请新产品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企业,进行生产条件、质量体系的考核和产品抽查试验,以及获得这些资格证书的企业,进行生产条件、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的复查的一种质量监督活动。

190、 仲裁型质量监督:国家质量监督机构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公正地处理质量争议中的问题,从而加强对质量不法行为的监督,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一种质量监督活动。

191、 质量法制:调整产品的生产者、储运者、消费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等法律主体之间关于产品质量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体系和法规体系两部分组成。 192、 产品的质量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产品质量的规范。

193、 产品质量法规: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发布,暂时行使法律效力的有关产品质量的条例。

19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领域的一个基本法律,它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产品质量立法的实践经验,它既规范了国家关于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以及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的质量义务,又规范了关于产品质量的民事赔偿、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问题等。 195、 产品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又称产品责任。它是指因产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造成了用户、消费者人身伤害,或者除缺陷产品本身之外的其他财产损失之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 1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对经营者也规定了相应的产品质量义务。主要有: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消费者的约定履行的义务;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等。 1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经营者的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主要包括四类,即假冒他人的商标;擅用知名商标特有的或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擅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在商标上伪造或假冒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

198、 认证制度:又称合格评定。为进行认证工作而建立的一套程序和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和质量的体系的认证;认证机构的认可。

199、 产品质量认证: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

200、 质量体系认证: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经过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并以发认证证书的形式,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又称质量体系注册。

201、 认证机构:政府或非政府的公共团体,它是具有可靠地执行认证制度的必要的能力,并且在认证过程中能代表与认证制度有关各方的利益。它是独立于制造厂、销售商和使用者的权威机构,并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02、 认可:由权威性组织依据程序对某一团体或个人具有从事特定任务能力予以正式承认。 203、 型式试验:为了证明产品质量符合产品标准的全部要求而对产品进行的抽样检验,它是构成许多种类型认证的基础。

204、 质量体系检查:对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的检查和评定。

205、 监督检验:对获取认证后的产品进行的一项监督措施,它是从企业最终产品中或市场上抽取样品,由认可的独立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206、 监督抽查:对取得认证资格的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定期复查,是保证产品的质量持续符合标准的一项监督措施。

207、 自愿性认证:企业自愿申请接受认证。适用于一般产品。

208、 强制性认证:必须接受国家指定机构认证。它适用于有关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和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且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 209、 合格认证: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自愿性认证。认证合格后,发给“合格认证标志”。 210、 安全认证:以安全标准为基础的强制性认证。认证合格后,发给“安全认证标志”。

211、 型式试验:又称典型试验。它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对产品的样品进行试验,以证明样品符合技术标准,而无任何监督措施。 212、 认证证书:认证机构证明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的标准和技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