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测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21:50: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测试题

一、 填空。

1、( 科学性 )是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2、教材一方面要符合( 数学的学科 )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 )规律。

3、课标内容的核心词( 数感 )、( 符号意识 )、( 空间观念)、( 几

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4、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

5、(教材)的内容、(实例)的设计、(习题)的配置等,要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

6、编写教材应当体现(整体性),注重突出(核心内容),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性)。 7、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8、教材内容的编排中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证明)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9、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10、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心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 二、 判断

1、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 解。(√)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 选择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应反应各部分内在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 C )。

A、整体提高 B、整体进步 C、整体认识 D、整体发展

2、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 C )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A、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 B、分析方式与综合能力 C、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 D、探索方式与合作能力

3、在第二学段中,教学时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 C )。 A、学法多样化B、教法多样化C、算法多样化D、作业多样化

4、学校可以开展课外数学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B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A、操作能力 B、实践能力 C、应用能力 D、分析能力

5、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 A )持续、和谐地发展。 A、全面 B、片面 C、能力 D、智力

6、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适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 D )。

A、教学方法B、分析过程C、评价过程D、教学过程

7、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 A )、好玩、新奇的事物。 A、有趣 B、直观 C、形象 D、好奇

8、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 A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A、估算意识 B、计算意识 C、笔算意识 D、口算意识 9、教学过程促进了( D )本身的成长。 A、学生 B、教育 C、教学 D教师

10、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 B )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师生 四、简答题。

1、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关注哪三方面?

答:其一,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

其二,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 其三,将计算器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答: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并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答: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4、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

答:(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五、论述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答: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