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9:53: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传院09届毕业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个智者的情思
——从苏轼作品中的意象看其内心世界
一、 选题依据及应用价值
苏轼作为我国古代罕有其匹的文化巨人对后世影响深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作佳篇,这不仅是难得的文化遗产,而且为我们探究他的思想提供了契机。无论是诗词还是文都是通过描摹意象传达作家诗人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的,苏轼作品中的典型意象也担负着这一使命。本文试通过对这些典型意象的分析,探究一个智者的情思。
我认为苏轼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他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应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的作品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这种追求渗透在作品的意象之中,近年来,很多研究者从某一意象出发进行探讨,受到这些研究思想的影响,遂将这几个典型意象综合起来论述,试图比较全面的阐述苏轼的情与思。 二、 研究现状及前人已有成果
原中国苏轼研究会会长杨照明教授在中国苏轼研究会第二届年会闭幕词中说:苏东坡不仅是北宋文学史旗手,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多面手。近年来对苏轼的研究可谓风起云涌,见仁见智。有的从题材内容入手,有的从文艺思想生发。
意象研究方面,近年来主要集中在他的月意象及孤鸿意象的研究上,如尚永亮、张娟在《孤鸿情结:观照苏轼其人其词的一个新视点》中把苏轼的悲怆性生命体验归结为孤鸿情结,从孤鸿情结的发生与凝定、深化与辐射、纾解与沉潜详细解读了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而高云鹏《苏轼诗词中的月意象研究》则对月意象的内涵、特点进行了阐释,他在《苏轼作品中的“病兽”意象》中对苏轼诗中大量的“病马”、“瘦马”意象的审美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了这类意象的审美内涵及苏轼钟爱这类意象的原因;梁必彪在《月意象与苏轼的诗词》中,从苏轼诗词中的月意象的现象和成因的角
度,阐述对苏轼诗词月意象的见解;还有的则从审美意蕴的角度分析意象,如方星移《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将飞鸿、孤鸿、归鸿分别喻为诗人的青年、壮年、老年阶段的生命体验,并以“驯鹤”为主要形式,象喻主体的品格。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从侧面反应了这一议题。如李芳、宋艳丽以及徐定辉先生等先后发表《苏轼词的生命意识》阐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思考与咏叹在词作中的具体体现,在对作品的分析中渗透了意象研究。 三、 写作提纲
一个智者的情思
――从苏轼作品中的意象看其内心世界
本文从苏轼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尝试探究其内心世界。详细分析了其作品
中的典型意象:梅、月、孤鸿等,以及这些意象所反应出的诗人高洁的品格、阔达的处世之道以及对人生的独特认识。 第一部分:总论意象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部分:梅意象
1、梅花成为审美对象的过程及其代表的精神意蕴。特别是林逋、苏轼对梅
意象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2、苏轼作品中梅意象所蕴含的人格品质、精神追求。
第三部分:孤鸿意象
1、鸿雁意象在我国古诗中的象征意蕴。 2、苏轼作品中的孤鸿意蕴。
第四部分:月意象
1、月意象对苏轼清高脱俗,旷达潇洒的人格,起到了完美塑造的作用。 2、将月意象作为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3、借助月意象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五部分:梅、月、孤鸿意象的交叉渗透。苏轼作品中的这几个典型意象不是孤立
存在的,往往相互交叉组合,形成独特的意象系统。
四、 写作日程:
1、08年9月——09年2月 收集资料、拟写开题报告第一稿并与指导教师联系 2、09年3月5日——3月20日 交开题报告定稿 3、3月22日——4月10日 完成第一稿 4、4月11日——5月1日 完成第二稿 5、5月中旬 定稿 6、5月30日 答辩
五、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 [2] 朱靖华 刘尚荣主编《中国苏轼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3]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徐中玉《苏东坡文集导读》[M] 四川:巴蜀出版社,1987年版.
[5] 王水照 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6] 孔凡礼《苏轼年谱》[M] 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7]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 杨海明《唐宋词史》[M] 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 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 [10] 谢桃坊《苏轼诗研究》[M] 四川:巴蜀出版社,1987年版. [11] 杨胜宽《苏轼人格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 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3] 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J]《文学评论》 2008年第6期. [14] 林光华《苏轼人生观的形成及文化意义》[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15] 朱梅芳《从苏轼作品看其时代精神》[J] 《青海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