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5:21: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作为细胞有丝分裂理论知识学习的延续,本节课是以实验方式来具体学习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通过亲身体验、合作学习,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理论课时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习的主动性较高,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能力目标】

1.实验中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实验材料用具; 2.形成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逐渐养成协作精神;

2.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逐渐形成简约、严谨的思维品质;

3.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蝗虫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四、实验实施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学生按学科能力的强中弱平均分为8组,各组尽量平衡,各组自行分工,并由实验员统一安排实验过程。

2.实验用具。显微镜等。

3.材料。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4.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 【学生准备】

1.预习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通过查阅资料和实物操作,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分析评价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七、课时安排

1个课时(40min)。

2

八、教学过程

程序及时间安排 提出引入10min 提出问题:对于蝗虫,同学们了解多少?蝗虫是如想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同学们先完成课件上的【基幻灯片出示。 【基础知识】 1.蝗虫是一种昆虫。 2.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 、 、 (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间期:看不到染色体; 减Ⅰ前期: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 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 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 减Ⅱ末期:染色体逐渐消失。

3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 活动 思考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热情,主动思考 回顾基础知识 问题何进行繁殖的?蝗虫的生殖细胞是如何产生的? 课题 础知识】。 思考、回答问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如图)。它的一生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