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在海外:不只是电视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1:58: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游记》在海外:不只是电视剧

作者:王宽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7年第07期

伴随着东西方的交流,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师徒四人降妖伏魔故事,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走向海外。

2017年4月15日,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去世。这部电视剧曾创下89.4%的收视率神话,并在中国国内重播超过3000次。

对于中国的80后、90后而言,这部《西游记》伴随儿时的每一个寒暑假,是最珍贵的童年记忆。有趣的是,在海外权威电影数据库IMDB上,这部电视剧的打分也高达8.8分。有个越南女孩说,自己小时候看了5遍。 一只东方猴子的故事

“哇,我从小是在非洲看着这部电视剧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幻想自己是孙悟空。” “当我还是个小鬼的时候,在捷克共和国看过这部剧,里面有些很吓人的镜头,但超酷。” 这是一些外国观众在IMDB上的留言。改革开放后,1986年版《西游记》是中国第一批出口到世界的文艺作品之一,当时最早出口的国家包括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之后陆续出口到加纳、坦桑尼亚、尼泊尔等国家。

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回忆,有次在缅甸,他看到路边的小店正在放《西游记》。 《西游记》的故事原型,取材于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故事。玄奘法师的经历记载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里,后世人们根据这些素材不断演绎,衍生出各种通俗志怪小说,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

事实上,伴随着东西方的交流,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师徒四人降妖伏魔故事,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走向海外。

19世纪晚期,《西游记》故事跟随广东、福建移民进入东南亚诸国。在以《西游记》故事为蓝本的潮州戏曲里,孙悟空往往被视作危难时可以提供庇佑的神灵。这种信仰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也可以看到。

1895年,上海华北捷报社出版了塞谬尔·伍德布里奇翻译的小册子《金角龙王,皇帝游地府》,这可能是西游记文本最早的西文译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真正将《西游记》带到西方的,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译本—《猴子:中国民间小说(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该译本在1942年出版,篇幅约为原著的1/3。从标题上就能看出,孙悟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对该译本进行转译,均以“猴”或“猴王”为题。这或许与西方文化传统有关:这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的猴子,很容易得到个人英雄主义的读解,在西方能激起强烈的共鸣。 正如韦利在序言中所说:“书中主角‘猴’是无可匹敌的,它是荒诞与美的结合。” 这一译本的里程碑意义还在于,它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一股《西游记》学术研究热,许多学者对书中的东方神秘和文化暗喻深感兴趣。

伴随着影响的扩大,《西游记》也顺势登上了英、美、法、德各国的大百科全书—英国大百科全书称之为“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德国迈耶大百科全书则认为,“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目前在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全译本,一是1986年由翻译家詹纳尔翻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一是美籍华裔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余国藩的同名译本四卷。

余国藩1938年出生于香港,从小就接受中英双语教育。余国藩回忆道:“不管我们是在防空洞里,还是正忙着从战火中逃命,我都为这些故事着迷,一再央求祖父讲述。”余国藩一生致力于翻译和不断地修訂《西游记》英译本,直到临终之前三年的2012年才全部完成《西游记》译注本的修订。

事实上,西方对《西游记》的翻译一直在进行中。2016年10月18日,在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学者林小发翻译的《西游记》初印2000册一售而空,过了短短5个月就准备印第四版。

为了翻译这部名著,林小发用了17年时间,为此她特地去浙江大学攻读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在翻译中,她会借用《圣经》里的常用词,例如“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被译成“花果山的应许之地,水帘洞的洞中天堂”,这大概会令西方读者更加会心。

但林小发无疑是懂西游记的,“《西游记》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给读者展开两层平行的内容,一是故事的叙事层面,二是隐喻于诗词和回目中有关修行悟道的层面,多以故事人物和情节比喻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动静。” 孙悟空与阿童木

如果说有哪个国家热爱《西游记》仅次于中国,那一定是日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早在奈良时代,日本的知识分子就流行传抄《大唐西域记》。与其他大多数古典中国小说一样,《西游记》也是在日本的江户时期传入。当时,还有很多文人模仿《西游记》,衍生出许多山寨作品,这份热爱可见一斑。

1758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西田维则(笔名国木山人)开始着手将 《西游记》(百回本)译成日文。为了满足不谙汉字的妇孺的阅读需求,随后又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绘图本《绘本西游记》。这一浩大工程,从始译到1831年翻译结束,共经过了前后三代人长达74年的努力。

早在1940年,日本推出了首部西游记题材真人电影。电影采用了当时日本国内最流行的歌剧形式,其中一幕,唐僧询问孙悟空是谁,孙悟空一边叩首一边唱道“我是从石头里出生的”。

《西游记》东渡扶桑之后,一些主角的形象发生了改变。起初住在流沙河的沙和尚,演变为日本传说中住在河里、喜欢吃黄瓜的妖怪“河童”。

而唐三藏的形象也日益文弱,从儒雅的御弟直至被塑造为女性。1978年,日本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西游记》轰动一时,唐僧由女演员夏目雅子扮演。由此,日本电视剧中的唐僧由女性来扮演成了不成文的惯例。

据说该电视剧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只播了三集就停播了,原因是与《西游记》原著相差实在太远,从而遭到反对。这也促成了后来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诞生。 《西游记》也是日本动漫界最爱取材的灵感来源之一。

1952年,被称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创作了漫画《我的孙悟空》,在杂志上连载,前后长达7年。他笔下的孙悟空是只黄色小猴子,大眼睛,细眉,招风耳,鼻子酷似米老鼠。 同年,手冢治虫开始创作漫画《铁壁阿童木》。他说,阿童木的动作、飞翔,实际上是受到了孙悟空的启发。按照手冢本人的说法,15岁那年,他看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启发了他从事动画创作的梦想。

1981年,负责动画片《大闹天宫》原画设定的严定宪赴日交流,期间他与手冢治虫在一个居酒屋相遇,两人合作创作了阿童木与孙悟空握手的漫画,成为一段佳话。

在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手冢治虫仍想给大家留下一个积极乐观的信息,他说,“我已经变成了孙悟空”。

在日本,由《西游记》改编成的动画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七龙珠》。故事开始讲述了奘子,孙悟空,小八戒一起去寻找龙珠(一种可以实现愿望的东西)。孙悟空在一次次战斗中不断变强大,成了宇宙第一的超级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