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学业水平)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1:02: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学业水平)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是没有现代民主化进程的。”下述史实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A. 发动光荣革命 B. 颁布《权利法案》 C. 形成责任内阁 D. 1832年议会改革

2.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曾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时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时基本上满脸都是口水。”这反映了英国首相

A. 统而不治的政治地位 B. 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C. 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 D. 经济待遇极其低下

3.“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之一,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英国的这一惯例 A. 制约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B. 意在为国王的过失进行开脱 C. 落实《权利法案》基本精神 D. 体现国王“统而不治”原则

4.在1787年制宪会议期间,曾有代表说:“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够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为了能够使“政府管理自身”,美国决定实行 A. 代议制 B. 三权分立 C. 责任内阁制 D. 两党制

- 1 -

5.针对美国的联邦体制,托克维尔曾认为这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 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加强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6.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7.某宪法被认为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在这部宪法之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有人在评论德意志帝国(1871-1918)时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这里的“大猛兽”是指 A. 俾斯麦 B. 帝国议会 C. 普鲁士 D. 奥地利

9.如下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德皇威廉二世在继位之后不久决定革除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首相职务。由此可见

A. 俾斯麦在议会中失去多数人的支持 B. 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

- 2 -

C. 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D. 德意志帝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0.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它们的相同点是 A. 政府首脑均由选举产生 B. 民意代表均由普选产生 C. 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 D. 法律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

11.某历史著作中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由此推断,这一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工业文明影响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挣扎与徘徊 C.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 东西方之间的隔绝与冲突

12.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相继发生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三大工人运动的先后兴起表明当时 A. 工人阶级拥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B. 资本主义制度失去多数人支持 C. 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重大缺陷 D. 工人阶级拥有成熟的指导思想

13.马克思出身于富有的犹太律师家庭,恩格斯出身于工厂主家庭,在深入调查了解工人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后,两人立志为改善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而斗争,逐渐转变为彻底的共产主义者。由此可知 A. 家庭出身不能完全决定政治立场 B. 家庭出身对政治立场没有影响 C. 政治立场选择具有很大偶然性 D. 两人选择是基于国家发展需要

14.列宁曾高度评价某著作,认为它“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这一著作可能是 A. 《人权宣言》 B. 《法兰西内战》 C. 《四月提纲》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