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0 5:28: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BrianE.Lacy A,FerminMear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3.脾肾阳虚证:腹痛即泻,甚如清水状,可在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胸闷不舒,渴不欲饮;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

5.寒热错杂证:大便溏泻不定;腹胀肠鸣;口苦口臭;畏寒,受凉则发;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证 治法:抑肝扶脾

(1)推荐方药:痛泻要方加减。炒白术、白芍炒、防风、陈皮炒、郁金、佛手、茯苓、太子参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腹痛甚者加醋元胡、川楝子;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泄泻甚者加党参、乌梅、木瓜;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烦躁易怒者加丹皮、栀子;夜寐差者加炒枣仁(捣)、夜交藤。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为主。肝郁加肝俞、行间。脘痞加公孙。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

2.脾虚湿盛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1)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

、薏仁、莲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加炮附子、吴茱萸、肉桂;久泻不止,中气下

陷,滑脱不禁加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黄芪;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为主。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

3.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补肾

(1)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炮附子先煎、干姜、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甘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脾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黄芪;腹痛喜温、喜按加肉桂。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为主。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关元,也可用灸法。

4.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1)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苦参、秦皮、生薏苡仁。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肠鸣漉漉,大便粘滞加防风、苍术、厚朴、羌活。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泻法为主。

5.寒热错杂证

治法:平调寒热,益气温中

(1)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川椒、制附片先煎、党参、白术、 茯苓、当归、白芍、甘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腹痛甚者加醋元胡、川楝子;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泄泻甚者加党参、木瓜;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清晨腹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腹痛喜按、畏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法为主。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红外线照射

通过临床使用红外线照射与针灸相结合,刺激足三里穴、上下巨虚穴能双向调节胃肠蠕动。

2.药物离子导入

临床中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法,穴位主要选用中脘、肺俞、足三里等。 3.中药泡洗

利用中医经络学说,取足部三阴三阳经,采用中药(生黄芪30g、酒大黄30g、当归30g、党参30g、鸡血藤30g)泡洗蒸浴,结合电磁疗法,益气活络,化瘀通阳。(注:气津大亏、卫表不固的患者应适度调整水温,防止汗出太过而伤阴。)20~30天为一疗程。

4.摩腹疗法

嘱患者睡前仰卧位,双膝屈曲,腹泻患者双手叠于腹部左侧,稍施压力,顺时针按摩,持续200~300次;腹痛患者单手手掌放于中脘穴,掌跟稍施压力,持续按摩200次,对疼痛有一定的缓解。

5.提肛运动

提肛运动坐、卧和站立时均可进行。方法如下:思想集中,舌顶上腭,咬紧牙关,吸气,向上收提肛门,屏住呼吸并保持收提肛门2~3秒钟,然后全身放松,呼气,放松肛门。每日1~3次,每次50下或5分钟。此锻炼方法应长期坚持。

(三)西药治疗

出现难以控制的腹痛、腹泻、焦虑抑郁状态等情况下,可参考《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中华消化杂志,2016,36(05):299-312)规范应用解痉剂、止泻药物、利福昔明、益生菌、抗抑郁焦虑药,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