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核医学整理(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37: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核医学

神经系统核医学nuclear neurology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对神经、精神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及脑科学基础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

? 脑血流灌注显像 SPECT(99mTc-ECD,133Xe),PET(13NH3.H2O) ? 脑代谢显像

① 葡萄糖代谢(18F-FDG),氧代谢(15O) ② 蛋白质代谢(11C-MET,18F-FET)

脑血流灌注显像 ? 原理:

注射能穿透BBB进入脑组织的显像剂,稳定停留,其分布与血流量成正比,通过显像观察脑血流分布情况。(血管通畅性,脑细胞活性、脑细胞功能状态) 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

显像剂总体要求:

①分子量较小 ②电中性 ③脂溶性 显像剂 1. SPECT

(1)锝[99mTc]-双半胱乙酯(99mTc-ECD) (2)99mTc-六甲基丙二胺肟(99mTc-HMPAO) (3)碘[123I]-安菲他明(123I-IMP) (4)氙[133Xe] 2. PET

(1)氧[15O]-H2O

(2)氮[13N]-NH3·H2O

显像方法:

? 准备:KClO4封闭脉络丛与鼻粘膜;视听封闭 ? 图像采集与处理 ? 脑血流量定量测定

? 乙酰唑胺负荷试验

a. 乙酰唑胺:碳酸酐酶抑制剂

b. CO2+H2O→H2CO3(碳酸酐酶催化)

c. 乙酰唑胺的作用导致CO2水合作用的正向反应受阻,脑组织CO2浓度↑,PH↓,反

射性地引起脑血管扩张。

d. 正常脑血管扩张后,脑血流量可增加20%-30%。病变的脑血管扩张不明显。从而出现

或加大病变血管供血区域血流对比差异。

? 因此,潜在缺血区在影像上出现相对放射性稀疏,缺血区呈现更明显的放射性稀疏或

缺损区。

? 检测脑血管储备功能(可扩张性),利于早期诊断。

? 负荷试验的意义

1) 提高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的敏感性 2) 脑血管储备能力的评价 3) 脑血管疾病治疗疗效评价 4) 脑血管病预后估计 5) 痴呆的鉴别诊断

正常影像(99mTc-ECD)

从横断、矢状及冠状三个断面分析。大脑和小脑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及脑干等灰质放射性较高,且大致对称。介入试验后,正常脑血管扩张,血流灌注明显增加。 异常影像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断面的同一部位呈现放射性分布异常: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或增高,两侧不对称,白质区扩大,脑中线偏移,失联络征,以及介入试验后病变区血管不扩张,其相应支配区血流灌注相对减低等。

PET脑血流灌注影像分析如同SPECT检查。

rCBF评价方法

1.目测法定性分析局部病变。

2.半定量分析局部血流量,病灶/对侧相应部位比值,差异大于10%为异常。 3.定量分析计算rCBF。

正常人大脑灰质血流量: 50~80ml/(100g·min) 小脑较高,而白质明显较低。

rCBF定量测定操作复杂,临床很少使用。

? 临床应用

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塞&TIA 2) 癫痫 3) 痴呆 4) 脑肿瘤

5) 脑功能研究:认知功能评定;揭示大脑的神奇与奥秘;脑科学热点 6) 脑外伤等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梗塞

1.脑血管阻塞,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亦称缺血性卒中或中风。 2.临床辅助诊断CT、MRI为主。

3.SPECT 发现病灶放射性分布减少,且显示范围大于CT或MRI所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反复发作。 2.10%?35%发生脑梗塞。 3.临床诊断:病史为主。 4.CT和MRI(-)。

5.SPECT rCBF 阳性率大多>50%.

癫痫

病灶在发作期血流灌注增加,而发作间期血流灌注减低。 阿尔茨海默病AD

典型表现为双侧颞顶叶灌注减低,以后可累及额叶,而基底节、丘脑和小脑通常不受累。

脑代谢显像 显像剂:

18F-FDG(葡萄糖代谢显像) 15O2(氧代谢显像)

11C-MET(氨基酸代谢显像)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 正常影像

1. 灰质高于白质。

2. 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影像清晰。 3. 左右大致对称。 异常影像

脑组织影像不符合正常表现,出现局部放射性增高或减低区,或大脑皮质萎缩、脑室扩大、脑外形失常、中线移位等。

临床应用

1) 癫痫定位

2) 早老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 AD 3) 脑肿瘤

4)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 5) 脑生理功能与智能研究等 癫痫病灶的定位(

18

F-FDG)

在发作期和发作后的短时间内由于局部脑代谢增加,病灶摄取18F-FDG增加;发作间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