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自媒体中“媒介审判”下的群体暗示行为-2019年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7:41: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警惕自媒体中“媒介审判”下的群体暗示行为

近年来幼儿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幼教”事件,虐待伤害儿童行为层出不穷,源源不断的出现在公众面前,不断挑战公众的良知底线,向社会敲响教育警钟,不断暗示着“幼教”目前出现的危机重重。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传播也起着一定作用,不同的媒体曝光事件,多元化的媒体报道形式也促进着事件的发展与解决。

通过分析“红黄蓝”幼教事件,值得所有人的反思与自省,反思“人性善”与“人性恶”平衡节点,自省目前的幼儿教育环境。

1 互联网语境下的“媒治”现象

《孟子》一书中曾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而,“虐童”事件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有媒体曝光,这究竟是为何?是教育不平衡的堪忧?是新时代教育环境的失衡?是教师人格的沦丧?还是人性漠然的无知?这都是新媒体语境中所有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虐童”事件经媒体的曝光,警方取证,最终将涉事者绳之以法。道义只会告诉世人,证据也许会迟到,但法律的天平不会倾斜! 1.1 预防公众媒体中的“媒治”扩大化

社会主义的法治中国,法治必然要确保公平与正义,法治是道义的延续与伸张。媒体人的使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反映的是

民众的声音,站在互联网语境下信息时代的高速路口,作为信息舆论场的把关人,媒体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完善监督、提高职业道德、加强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维护媒体公信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在笔者看来,“红黄蓝”事件的发展,媒体无疑是起着舆论监督、传播与整合信息的作用。但是,“红黄蓝”事件的不断发酵中,不难看出,互联网语境下的“沉默螺旋”尤为突出,出现的状态几乎是一边倒,呼声高涨的是对涉事者的惩罚,紧接着的是信息的热搜,谣言的不断滋生,谣言误判往往使受众对事件认同产生不同的“媒治”现象,也就是互联网语境中的“媒体审判”,“媒体审判”实际上是将司法审判的国家权力配置使用,用来要求媒体和公众,进一步左右信息传播,影响受众[2]。 1.2 主流媒体做好信息传递的“把关人”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红黄蓝”事件中,社会中的舆论场依旧呈现的是主流媒体“正声”、公民自媒体的“杂声”。主流媒体的“正声”肩负着道义的力量,自媒体的“杂声”肩负着情义的呼喊,刚好在二者的界点地就是舆论信息场盲区。 舆论信息场盲区的出现,部分主流媒体舆论观也有所不及,滋生的是自媒体盲区的“媒介审判”,一部分信息的传播误导群体对信息观的判断,他们借此机会把舆论影响扩大化,欢呼媒体参与司法公正的决策,以媒介定性定论参与事件的判决,从根本上影响着部分受众, 误导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试图通过媒介干

扰司法公正。

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快捷、信息海量、互动性强[3]。这就使幼教事件的传播发展与媒体的舆论导向密不可分,媒体在推动事件向真理殿堂迈进的同时,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控信息关,防止“反沉默螺旋”的出现,需要把事件的真相呈现给受众,做好舆论引导,更需要警惕自媒体公民语境中的“媒介审判”。 2 预防信息场媒介“走位”

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公民记者”,但不代表人人都是信息源的把关人。基于这样的情况,受众一定要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度,更要警惕社会事件中的集合行为与群体暗示。防止自媒体盲区的“媒介审判”对个人信息的选择,加强把控信息场,防止舆论“走位”,误传信息。

对于频发的“幼教”事件,媒体的首要责任引导舆论,传递信息;其次就是明辨事件是非。部分自媒体人的跟风随大流,不明信源发展,依旧在舆论场中大声疾呼,误导受众。所有的“幼教”事件,它的呈现不仅是个人的愤怒,也是社会的心痛,但不应该成为人人都是麦克风时代舆论的喊话筒,也不应该顺其发展为抨击社会“热点”。如果媒体把关人没有处理好满天飞的信息,只会无形的增加舆论场的爆发力,再次误导受众对事件的根本性判?啵?容易产生“次生舆情”,当“次生舆情”的“爆发期”与“消退期”失控[4],信息的传播将会呈现二元对立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