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U2011年大学国文考试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9:15: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云南大学2011《大学国文》重点整理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蒹葭》中“企慕的象征”?

“秋水伊人”是本事创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象,作为一种企慕的象征。它不仅换取读者相似的爱情体验,也象征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从中让读者感触到主人公在飘渺中执着追求的人生体验。

诗中一直没有出现伊人的具体形象,这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伊人,诗歌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产生了更多的审美情趣,也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

当然更进一步地说这种“伊人”可能是象征着一种难以达到的人生目标,尽管你苦苦追寻,但它却总是遥不可及,这也就表现出东周时期诗人对人生意义思考的朴素观念。 《上善若水》中的无争思想?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无争: 处下无争

最高尚的品德是像水一样。正是因为当别物争着往高处爬的时候,它却甘居卑下的地位,甚至宁愿留在众人憎恶的地方,藏污纳垢包容一切。水的这种“不争”的品德,正是老子体现生活准则的重要特征。老子看重“不争”之德,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到处弥漫着为私利而争嚷不休的情况,所以他以水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法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争”,并不是自我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者遁入山林。他的“不争”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争端而提出的。老子仍然要求人们去“为”,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够“利万物”,但是所得来的成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是居功自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修身·博学》 《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所谓修身,指的就是自身道德问题。中国是个讲美德的国家,也以美德而成名。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对以往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根蒂。自懂事起,父母就会教自己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帮助他人,怎样以德去服人。

齐家:如果懂得什么叫以德服已,以德服人的含义,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么多的破碎家庭。所以说,自身修养,还关系着一个家庭。

治国,乃就是所谓的整治国家。做为一个公民,都有爱国为国报忠的权利和义务。要想治国,首先得要懂得治国的大意。治国,就是要把一个衰落的国家整治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

平定天下,就是安定整个世界。全世界有无数个国家,也有无数个民族。在旧时,世界各国都是厮打成一片,最后残害的只是无辜的百姓和孩童。新中国的成立,不但使国家变

的强大,且也建交了友好关系。不会再以暴力去解决世事。建立友好关系,不但可以使对国交互事物,且在人与人之间也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平定天下,人人渴望和平,渴望停止一切的斗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逻辑性的,后者都是要以修身做前提,只有好开头,才会有好的结尾。缺少前面的,后面的都不完美。所以说,个人修身,关系着一个家庭,关系着一个国家,关系着全世界的和平与斗争。自我修身,才是人们的主人,才是世界的领导人。 <饮酒>

此诗意境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层层递进.为什么心远是总纲?

全诗以“心远”二字总领全文,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三层意蕴层层推进,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其田园诗歌恬静率真风格的充分体现。

前四句写了身处“人境”但精神超脱的忘世心态。中四句写了静观周围而沉浸自然之中的忘我心态。最后两句深入的写了“心”在体验自然的兴致之后领悟到难于言表的人生真谛。

第一层“忘世”。开篇四句描绘超脱世俗功名后,精神世界的虚静心态,颇有深致的“大隐隐于市”的忘世情怀。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这首先就要否定世俗价值观,前四句很自然地实现了这个目的。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启下,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之处在于“天然去雕饰”,这么缜密的结构竟然毫无斧斫痕迹,注意力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到第四句“心远地自偏”上去了。

第二层“忘我”。中间四句写诗人悠然间完全沉浸到自然韵致的“物性即我”的忘我心态。此时的诗人已然微醺、飘飘然,甚至有点放浪形骸。他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交遇。“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就在那一刻,人与山仿佛在引项共鸣,合奏出一篇轻盈而温暖的乐章。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地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表现自然的律动。因为无所系而无所求,所以平静、充实。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的升华,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层“忘言”。最后两句写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上是在说这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最自然、最真切也是最和谐的感受,表达理性的逻辑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春江花月夜>

①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

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长恨歌>前三部分写实,最后一部分写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唐皇与贵妃的爱情对你有何影响?

全诗虚实结合,具有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

前三层以实写为主,通过玄宗的回忆和感受过渡到虚写;后一层以虚写为主(寻找仙山上的太真),而情感、人物、物件又是真实的。这就极细腻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故事更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

这篇长达八百四十字咏史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是因为诗人以深情之笔,对故事作了生动的描写,而且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爱情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预约,使这个爱情悲剧极富真实感与普遍性。故能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

作者采用了避实就轻,虚实结合的的写作手法,淡化历史,美化爱情。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颜参差是。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这是虚写,目的是在创造一个神秘的仙界,让俩人的爱情可以延续,也更能突出两人的忠贞爱情,不管是生还是死,都一样的执着,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爱情,是古今久谈不衰的永恒话题。古人受到种种封建礼教的约束,但越是压抑的东西越有生命力。玄宗和贵妃就是如此。他们之间矢志不渝、坚贞专一的爱情却相传至今。他们一个精通音律,一个弹得一手好琵琶,可以说是琴瑟和谐。虽然这段爱有些无奈,但彼此都曾拥有过。拥有同样的回忆,也是一种美好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不一定真挚到诗中所描写的程度,其中有作者的虚构。但是我们认为《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它不等于历史,它是经过诗人艺术加工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进行了艺术虚构,而且对李、杨爱情悲剧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对李、杨爱情故事生动、细腻的描写,使得白居易笔下的李、杨爱情悲剧远远超出历史事实本身,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诗人把它作为爱情故事来创作,表达了人民对美好感情的一种追求。而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不论是贫民、还是帝王后妃,都会得到人们的同情与怜悯。这正是《长恨歌》为人传诵,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妙在何处?

简单点讲,就是说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点明主旨,后面以人比黄花,因相思而显得消瘦可怜,比喻传神而独到,精妙绝伦.三句之妙,在于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以人比花,即景设喻,极其自然;加上菊花以优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精神有相通之处。时值重阳,丈夫任远宦在外,不能欢聚,思念难抑,形容憔悴,比黄花更瘦。写西风,写黄花,此情此景,都为写思念之深切作衬托,令人神往。 《大观楼长联》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其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意境雄阔,具有浓郁的浪

漫主义色彩

论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大学之道的关系

什么是大学精神。其实在八十多年前就已有结果,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另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为其撰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中国的大学有了自己的精神。这其实也就是五四精神。

大学之道不在于多学几个难认的字,而要做到精神价值的回归。不管在哪个社会,都存在着三种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为精英文化代表的大学文化,理应和主流文化、大众文化都有所不同。他必须坚持和坚守。坚持走向进步,坚守优秀传统,这一个向前一个向后的使命,都是只能由大学来承担的。坚守者是孤独的。一定是大家在狂欢的时候,少数人在那里坚守,咬紧牙关在那挺着。大家都在那里喝彩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同的声音出来、作为社会理性冷静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就应该来自大学。

现在中国的大学精神已经失去了,衡量大学精神最核心的在于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恰恰这两点也正是今日之大学最缺乏的。在官僚和市场的双重体系下,大学已经越来越走向行政化、官场化、市场化。 这是我的大学之忧。

而只有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在引领着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健康的。不要老想着轻松地跟在别人后面,要想想自己应该要做什么。 所以我认为,要“重建大学精神”。

大学要保持自己的高贵、独立、自由、求实。 否则就是中国大学的不幸。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儒者的情怀,也是人类教育的最高追求。 我们不缺“大学精神”,缺的是“重建”和“恢复”。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在北大110周年校庆前,接受了中国青年报采访,他强调大学特别需要“沉静”、“清洁”和“定力”,这三种精神力量对于重塑大学精神大有裨益。

笔者赞同重塑大学精神的提法,认为大学精神包括学问至上、学术独立和平等交流。 一、学问至上

学问至上,爱老师更爱真理,在大学里崇尚真才实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顺理成章的。只要是有真才实学者,就受到礼遇。只论学问,不论出身。科班出身受到鼓励,自学成材也不排斥;海外归来、土生土长的一样看待。对于有真才实学者不以完人的标准苛刻要求之,应以学人的操守衡量之,其可取之处是学术和学识。

大学的氛围应该是以学问的增进为中心,以学术创新为骄傲。不论其官职、权力、财产、文凭、年龄如何,维才是举、维才是重、维才是师。不仅仅以官职高者、不仅仅权力大者、不仅仅经济富有者、不仅仅文凭层次,也不仅仅以年龄高者为判定学问、学术的标准。官、权、财等,这些都是次要因素,重要的是,看学养、看学识、看思想。

二、学术独立

陈寅恪(1890—1969)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王国维先生1927年自沉于昆明湖后,陈寅恪1929年作《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代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文章高度评价了王国维先生的学术精神、思想,同样也表明作者崇尚学术独立的精神。

学术、思想的独立,其标志之一就是存在一定数量的独立学者,他们不隶属于任何学术派别或者实体。后者的存在是必要的,但不是学术思想繁荣的唯一结果。学术思想的繁荣,不应仅仅局限于若干学术团体的繁荣,也应是独立学者的存在及其思想的繁荣。

学术界的争端应以学术的方式开始、进行或者结束,不应以某种学术外的势力的介入为开端、过程和结局。学术或者科学、教学思想应独立于政治、经济、社会或者文化势力之外。假如某种势力的代言人一开口,就万马齐喑了,那就谈不上学术或者思想的独立,不利于学术进步。

三、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有利于学术思想的繁荣,有利于科学、教育的进步。只能听到有限的几种甚至一种声音,只有一种学术观点、思想受到保护,是畸形的学校,是背离民主和科学、进步的理念的。

平等交流,不仅可以在教师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不仅可以在学校内部进行,也可以在学校之外进行;不仅可以在学科内部进行,也可以在学科之间进行。各种思想、思路、方法、观点、假说、结论的交流和碰撞,往往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假说等的促进因素。不同的学科、专业、学者的交流,可以打破学科、专业、学者内部的思维定势。在一个学科、专业、学者看来十分困难的问题,另一个学科、专业、学者可能会轻而易举地解决。平等交流的益处,也许还不止这些。

平等交流,以礼相待,没有趾高气扬者,没有低三下四者。有的是学术观点的不同,有的是人格的高下,有的是风格的区别。平等交流是互为补益的前提,可以避免相互伤害的后果,或者一言堂的盛行。即使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学术观点,也不排除其思路、方法有可取处的可能。各种思想、思路的学者都有机会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结局是双赢、多赢的

读大学,要知道他和以往的中学小学有什么区别。知道了什么是大学,在大学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才可以不虚度这四年的时光。什么是大学?

学之大者,大人之学也。非虚实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新民,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亦为人法门。格物事事穷其理,意诚则不自欺。引《大学》《朱熹-大学注释》

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自由精神。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也是我们做一切学问的根源。具体地说,自由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自由,使大学成为各种观念自由发展的场所。二是学术自由,使大学成为自由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自由主要包括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意指大学的探究活动要服从真理的标准,三是言论自由,使大学成为自由表达思想、观念的场所。因此,我们这个帖吧,就是为努力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

2、独立精神。独立精神是与自由精神联系密切而又有着不同内涵的一个范畴。独立精神,正如闻朔在总结北大精神时所指出的那样,包括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独立人格。无论是学校要求我们做什么事的时候,还是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任务的时候,都要想想,这样做是否有实际意义?如果没有,可以拒之!独立精神之所以在大学精神中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大学是探讨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

3、人文精神。广义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可能包含科学精神以外的所有其他大学精神。但在这里,就是我们倡导的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关系时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具体地讲,大学的人文精神至少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②重视终极追求,执著探索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④坚持理性原则和主体意识。⑤谋求个性解放,并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4、科学精神。自19世纪中叶科学主义取代人文主义成为在大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知识价值观以来,大学的科学精神日渐丰满,并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既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如一些学者提出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实证性、客观性等原则,也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追求,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作为科学研究的最高价值准则。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感染而内化为一代代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了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

5、创新精神。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探索、发现、传播新知识的场所。正是为了探索和发展高深学问,才有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学问的行会组织”这一最初意义上的大学。即使以坚守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者著称的英国红衣大主教纽曼,也认为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考的高级保护力量。”

6、批判精神。大学的批判精神是指大学以真理为唯一标准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这种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文化传递的视角看,大学是整理、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场所,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其二,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蓄、自由发展的场所,各种思想观念是在批判与反抗批判的交锋中发展的。其三,大学作为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应当在社会批判和监督中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作用。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消极地顺应时代,而是以理性、智慧为武器剖析社会、批判社会、构建社会。

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无论身边的学习气氛有多差,只要你能努力向这些方面发展,认真的对待每件事,每本书,那么即使不在清华、北大,又有什么遗憾?你已经是最优秀的学生了。

——————————————————————————————————————— 补充:道德与知识能否统一? 《大学》中主张“致知在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道德修养,是从小至大,先知原理,取得知识,诚其意,再修其身。《礼记》,我认为是在基于《大学》的基础上学习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要先学好知识,平衡好“质”和“文”,有了文化才会注重礼。 古人对文化可能的最早论述:《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汉字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再别康桥>\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